把辦學當做地方官政績,辦學不合格者對地方官進行懲處,辦學成績優秀者表彰并作為升官之參考。只這一項,各府縣官員必然會排除萬難,主動開辦學校。而朝廷不需要付出過多精力。
溫體仁仔細想過,也覺得這個方法很妙,能夠最大限度的減輕朝廷負擔,而把壓力下放到府縣。
“陛下圣明,如此地方官員必然會賣力辦學。不過臣還有一些顧慮......”溫體仁又道。
朱由檢淡淡道:“有什么顧慮盡管說便是。”
“臣擔心地方官員為了政績,一窩蜂的開辦學校,根本不管師資,不管實際情形,不管教學質量好壞。”溫體仁道。
“若是能把學校數量弄上來也算是政績,只要能使更多窮人家的孩子上得起學,能有機會上學,哪怕校舍簡陋,哪怕老師水平不夠,也是善莫大焉。”朱由檢搖頭道。
溫體仁暗嘆了口氣,不明白朱由檢為什么非要這么做。要那么多百姓識字干什么,難道還能讓天下所有百姓都變成讀書人不成?再說了,種田做工,根本就不用讀什么書。而且很多時候,百姓讀書多了也非好事,孔子不是說過嗎,民可以使知之,不可使由之!
然而溫體仁雖然這樣想,卻根本不敢說出口,因為他知道朱由檢已經拿定了主意,再反對恐會惹朱由檢厭煩。再說即便是至圣先師孔子,在朱由檢這里恐怕也沒什么用,畢竟連孔圣嫡傳的衍圣公府都被朱由檢派人抄了。
就辦學之事,朱由檢和溫體仁又說了很多。總之就是一句話,一定要使盡可能多的百姓子弟能上學,要開啟民智。
朱由檢也清楚溫體仁甚至很多人不會理解這種做法,而這些官員反對的理由很多,但有一個無法說出口的原因卻是不想讓更多百姓孩子識字,不想讓窮人家的孩子和他們孩子爭奪當官的機會。
對此朱由檢心知肚明。但是不管是溫體仁,還是任何其他人,都改變不了朱由檢的意志。
“對了,琉球使者安置的如何了?”商談完學校之事,朱由檢又說起了其他事情。
“已經安置在四藩館,臣剛剛派了禮部官吏教授他禮儀。”溫體仁回道。
朱由檢點點頭,又問道:“溫閣老,對琉球國王上疏請求琉球內附之事你這么看?”
溫體仁是禮部尚書,藩國之事也歸禮部管轄。其實按照正規流程,遇到這種外交之事,應該由內閣擬定一個意見,然后上報皇帝知曉,皇帝若是不同意,會再召集內閣及禮部官員商議。現在南京沒有內閣,這件事就只能由該管藩國事宜的禮部先拿出意見。
溫體仁沉思了一下,緩緩道:“陛下,以臣看來,朝廷不應該答應這種請求。”
朱由檢神色平靜道:“哦,為何不應該答應,溫閣老詳細說來。”
溫體仁解釋道:“琉球向來是我大明藩屬國之一,若是大明答應其內附的話,相當于兼并了琉球國土,勢必會引得其他藩屬國驚懼。”
朱由檢便道:“是琉球王主動要求內附,又不是大明強迫與他,其他藩國有什么可驚懼的?”
溫體仁道:“可其他藩國不清楚內情啊,也許在他們看來,正是因為大明水師逼迫,琉球王尚豐才被迫同意琉球并入大明。”
朱由檢面無表情道:“還有其他原因嗎?”
溫體仁道:“還有就是琉球國孤懸海外,太過偏僻,聽聞其國人口也就數萬余人,所有島嶼面積加起來還沒有大明一個縣大,而且其土地貧瘠,沒有太多物產,這樣的地方我大明要來根本沒用,反而每年要往那里補貼不少銀子。”
朱由檢不得不承認,溫體仁說的很有道理。從經濟利益角度來看,兼并了琉球國卻是沒什么大用,琉球國全國的賦稅收入恐怕不夠數百駐軍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