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鄭氏族人,呂易也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將他們所有的金銀留下九成,剩下的一成給他們當做盤纏,讓他們前往其它地方生存。
鄭氏在永寧府扎根五六百年,積累的財富是非常恐怖的,即使是一層也是非常多的。
幾天后,一萬多鄭氏子弟,拖家帶口,浩浩蕩蕩的離開永寧府,前往廣陽府另謀生存。
鄭氏一走,整個永寧府的官場上有七成官吏的職位出現了空缺。
送888現金紅包 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熱門神作,抽888現金紅包!
剩下的官吏根本不足以將龐大的永寧府官場運轉起來,所以選拔人才勢在必行。
大離王朝選舉人才的方式主要以九品中正制為主。
九品中正制在大離國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各郡、府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士人,按其才德聲望評定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然后根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吏部依據中正的報告,按品級授官。
但是大離國現在皇室衰弱,下面的藩鎮諸侯大都自行任命手下官員,九品中正制形同虛設。
就比如永寧府,絕大部分的官職都是由鄭氏子弟擔任,剩下一些吃力不討好,沒有油水的官職才會讓出去。
這時候科舉制度還沒有誕生,官職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寒門士子是很難有出路的。
而且窮苦人家的子弟連飯都吃不上,哪里來交得起束脩去私塾讀書。
盡管呂易想把科舉制度搬出來,但就算舉行科舉意義也不大,來參加考試的還是豪強鄉紳家的子弟。
在經過再三權衡后,呂易決定開放一部分官職,啟用察舉制選拔人才。
察舉也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察舉的標準,大致不出四條,稱為“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
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
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
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
當然全部占據四科的才子寥寥無幾,只要占據其中一兩科就可擔任官職。
另外擴大孝廉的比例,這樣也能為寒門士子打開一個狹窄的通道。
“阿易,你要的城隍系統10我初步做出來了。”哆啦a夢走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