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財產保險公司的基層單位,一般是指地市分公司和區縣支公司兩級。在實際的機構發展中,很多業務落地和保單承接服務,實際上都是由這兩層級單位的一線同事所具體完成。
由于國內保險業發展的深度和密度整體不夠,除去部分大城市市民對保險的接受度較高外,其余地區的絕大多數人對非車險的理解十分片面。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很多人對保險的認知還停留在“合法傳銷”的這個尷尬階段。
所以很多保險公司總、省機構上班的從業者,如果沒有基層的工作經歷,那么他們特別容易陷入“紙上談兵”和“自以為是”的狀態。他們帶起隊伍或者做起市場來,總會有“欠一些火候”的感覺,最終的表現也必然是“差一點意思”。
對于基層機構的此類真實情況,夏成才之前還好有些基本的心理準備,幸好也有自己的心理建設之防備。
可當他親步踏入宜州市分公司這棟10層樓的蘇聯式紅色鐘樓時,這種撲面而來的傳統和官僚氣息,還是給他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感,這分明是檢察院的職場風格嘛。
互聯網保險,對于這里的同事,依然是一個未知和新奇的新事物。
“這互聯網保險,是說不需要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去賣保險了?”
“我看這是變相裁員吧?”
“你們年齡還不如老子的“保齡”,別跟我扯啥虛里吧唧的互聯網保險!”
面對這些質疑和阻力,夏成才內心有些許的擔憂。
他帶著使命被下派,在宜州主要負責推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發展。這個重大消息一經傳開,這棟矗立在宜州大道上的六十多年的老樓里,時不時傳來了不屑和不解的聲音。
就連那平日里和善的保安叔叔,也極盡所能地繞著彎子去暗示夏成才,“聽說你女朋友家里有關系呀,你們年輕人讀一場書太不容易,勸你趁早想辦法調回去把。或者就去辦公室做些跟業務不相關的事情,別誤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喲!”
這棟樓里上班的基本都是一些保險老人,幾十年來鮮有年輕干部冒尖突出,而具備名牌大學碩士學歷的編內員工真的僅夏成才一位。
帶著神秘的光環,夏成才就這樣開始了互聯網保險的拓荒之路。
在現實環境面前,還真不得不承認,這人與人的差異巨大。確有些人的思維很奇特,他們能在大多數人不看好的賽道里,去發現新的機會。
這大概就是叔本華哲學里所強調的很多優異的成功人士,往往在年輕時顯得不那么合群。
在夏成才身上也能感受得到一種“不服輸、不認慫”的倔勁,他堅信不去歷經“盡人事、爾后去聽天命”這一階段,誰能告知這個事情就是不可為或不會成呢!
是呀,誰都不能定義他人的選擇,也沒有誰可以否定自身的奮進!
雖然基層的現實落差如此大,但所幸的是并沒有嚇退這位年輕人。反倒這些挑戰都為他了解保險業務在基層的發展了絕好的案例,也為他以后“帶團隊、做產品、抓場景、打市場”練就了最深厚的基本功。
就在一個尋常的周末,夏成才召集了九個區縣的分管經理,在市公司大樓開業務分析會。
然而,在溝通環節就顯得頗為不順,這個真的是出乎意料。
有兩位資歷較老的支公司干部,當場對夏成才的發話進行了反駁。他們將心中的不屑,直接說出了口,“你才做了幾天保險呀?你知不知道怎樣談業務呀?要不要你先教會我們,要如何完成你這邊的ki吧?”
“就是,省公司的領導就是胡鬧,不去從實際出發給跟我們幫助,一天到晚就是給基層添麻煩。人員不給增加,領導倒是從天而降”
夏成才很清楚這兩位老經理的委屈從何而來,他也自信這些懷疑只會是暫時存在的,時間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