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彥太子看著天歌,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天歌居然覺得俊彥太子的眼睛,波光泛濫,看著就好像是有點可惜兮兮的,感動哭了似的!
弄的天歌心里怪不舒服的道“怎么,別太感動哦,不過是我是個好人,同情同情殿下罷了……”
俊彥太子笑道“呵呵,怎么你是想當好人?”
天歌說“怎么當好人不好嗎?”
俊彥太子道“你是一心想當好人?”
天歌心想,這太子殿下,喜好不定,喜怒無常,誰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呢!他問我要不要當好人,不知道腦袋里到底在算計什么呢!
天歌心想,你說我要當好人,我才不承認,哼聲道“俗話說“好人不長壽,惡人活千年”,我們也經常看到惡人生活安逸美滿,而很多善良的人卻在承受苦難。說好的“報應”去哪了?所以我才不要當好人……”
俊彥太子道“人擁有的福報就好比一個杯子里裝的水。在每個人那里都有一個盛著水、但是又有漏洞的杯子。人一生下來開始,他的杯子大小和水量是定好的(由前世或者祖宗累計下來的)。每個人的命運和福報不同,這是先天的,這就造成了杯子的大小不同,水量的多少不同。有的人做了很多的壞事,還活得很好,是因為他的杯子非常大,而且水又多,做壞事是損人利己,這其實還是在往外漏水,雖然漏了很多水,由于他貯藏的水(福報)足夠多,還沒有漏完,所以你看他還是活得很好。不要急,等他繼續行惡,杯子的水漏完了,惡報就顯現了。因為杯子有漏洞,所以福報永遠在消耗,這就是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有些人做了很多善事,情況還是很差。是因為他杯子比較小,水也非常少,雖然做善事是往杯子里面加水,但是由于我們的福報一直在消耗(杯子一直在漏水),杯子里的水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量,福報還沒有現前。等他堅持行善,減少漏洞,水量逐漸增多后,福報就現前了。”
天歌說“那這中間到底是是你東西,導致的福報的改變呢?”
俊彥太子道“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稱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以,看一個人不能看表面,不能看一時,不能看一世,因果要看承負。”
天歌說“承負是指什么?”
俊彥太子道“說起承負,最常熟悉的就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到底什么是承負?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承負”可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報應現象,也就是說“承負”是道教的報應觀。《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
天歌說“哪兩種解釋呢?”
俊彥太子道“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后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于后代子孫。其二,自然、社會的承負,順“道”而行,自然、社會就昌盛發達;違“道”而行,自然、社會就衰敗枯萎。所以《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天歌說“我一直信奉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么我們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呢?”
俊彥太子道“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只注重往水杯中加水,不注重把杯子變大和減小漏洞。也就是說,只注重培養福報,但是從來不去培養自己的德行。如此一來,加的水還不夠漏的。要想改變命運,我們要做到下面三點。積德,積德就是加大杯子“量大福大”。量大才能福大,小肚雞腸的人,永遠是沒有福報的人,因為他的杯子小,裝的水少。“厚德載物”。心量大才能厚德,厚德才能載物,這里的“物”是指你的財富、你的福報、你的官位、你的學歷等等。看別人都不順眼,或者遇到一個不如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