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道“其實,不論是不是踏上了修行路,人們看他人、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和觀點終究會有不同。”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是苦是樂,可能也沒有所謂,別人如何界定不重要,冷暖自在本心。”
天歌說“世上不存在對錯,我們從自己的人生場中究竟感知到什么,才是這場修行的最后命題。”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學道之人,道心重一分,則凡心輕一分;道念重一分,則俗念輕一分!”
天歌笑道“呵呵,說的好聽,來的天庭之后,發現神仙們,不也還是一副凡人的勾心斗角樣!”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別人且別人,大部分神仙還是要修仙得道,才能得正果的。主人呆的地方,只不過正好都是仙二代,大家都是生下就是神仙,這脾性自然不會恭維……”
天歌說“這么說,我還能想的通了!”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主人還是好好修行吧,道家修為,全憑道字作根基。”
天歌笑道“好,那我就好好打下根基。”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無生而無不生,無有而無不有,無化而無不化。道為天地之本根,宇宙之體要;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道為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總樞,且貫串始終,上起鴻蒙未判之先天虛無,下迄億萬世后之后天無窮變化,總不離這個。本不可說,而強為之說,如上;本不可名,而強名之曰道;此實為道家之本體論。原其未始,無形無象;即所謂無極也。”
天歌笑道“嗯,你這解釋的清楚……”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迄其緒初,始立其一。一者,道之所生,萬物之所自,即所謂太極也。太極本體,孕合陰陽,迄其判分為二,陰陽始形,即所謂兩儀也。陰陽交而三以立,四象以形,萬物以生;故曰二生三,兩儀生四象,三生萬物。陰陽不交,則天地或幾乎息矣。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家修持,重參悟以明道,重擇善以守道,力行以修道,貫徹終始以成道。始終不違道者,正在其「秉要執本」也。
六祖以本來無一物得衣缽,即在悟見真如本性,亦即悟見道體也。天地于本來無一物中生萬物,然雖萬物森羅,最后卻仍歸于本來無一物。道家本此,因陰陽造化之理,生生不息之功,故亦于本來無一物中生萬化。而其最后一著所謂登真者,即是在與宇宙之永恒,天地之真常合體也。這是人通于天,人一于天之神圣崇高境界,也就是人生之究極境界。在此一超越時空之宇宙境界中,視天地萬物與世間萬相,皆為虛幻,變化無常,何常是不變不壞不生不滅的本體之真!”
天歌說“故視帝王將相之類的富貴功名事業,盡如浮云過目而已。人而欲完成其人生,使成為一超越時空之「超人圣人,與進而入于宇宙天地本體之真境的真人,其條件全在人的內在本質上之心性修養,而絕非外在事功上之名利成就。心性上修養之完成,盡人可成,以本自具有,不少欠缺分毫,修之即得。去幻棄染,返樸還淳,即爾立超真境。這就是修持上之本體工夫,與人品上之內涵工夫。”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欲徹見本體,首須生參悟以明道,此即孔門所謂「道問學」工夫。以下之守道、修道、成道三步,則為「尊德性」工夫。「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全用得著;惟以明道為首。故道家修持,以學問為第一要著。
道家學問,則以身心性命之學為第一要著;而以宇宙天地萬物自然之學貫串之。至經世治平之學,乃其末技余功耳。惟雖為末技余功,然其撥亂反正創成之道,縱橫捭闔陰符之術,則非儒家之可企及;只是深藏而不欲用之耳。”
天歌笑道“深藏不露……”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故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