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元年,也就是1428年至今,彥仁已經(jīng)當政十二年之久。
不過因為自稱光天皇開始就違背了南北兩朝的約定,故而南朝經(jīng)常叛亂。
而稱光天皇病逝之時,南朝也發(fā)生了叛亂,故而后小松天皇便迎持明寺統(tǒng)的彥仁為猶子,從此確立了北朝的繼承體系。
當然無論是誰當天皇,也改變不了如今倭國由幕府統(tǒng)治的事實,也改變不了各地大名,屬藩掌握地方實權(quán)的事實。
別的不說,就說一個小小的九州島,就有大友家,島津家兩大勢力。
這兩家之下,如小笠原家,立花家,松浦家,大村家,松平家,伊東家,佐立原家等等幾十個大小大名。
其各據(jù)勢力,各守疆界,平常向大友家和島津家負責,島津家和大友家又向幕府將軍負責。
如此形成了如今倭國的上下統(tǒng)治體系。
在各家之下,才是連姓名都沒有的商戶,工匠,農(nóng)夫,百姓等等底層倭人。
自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開府至今,也已過去四百多年歷史。
如今是以足立家為代表的室町幕府,征夷大將軍是足利義政。
自鐮倉幕府由北條家建立開始,倭國天皇便成為了傀儡,幕府權(quán)利凌駕于天皇之上,這自然引起了天皇的不滿。
到后醍醐天皇尊智之時,尊智決心收回幕府的權(quán)利,于是秘密組建倒幕軍,但最后失敗,一連兩次倒幕也以失敗告終,而尊智也被幕府流放。
這便是倭國歷史上有名的正中之變和元弘之亂。
然而元弘之亂之后,各地大名,武士對于北條家的統(tǒng)治越發(fā)不滿。
各地倒幕又開始興起。
北條高時派足利高氏前去征討,足利高氏乘機倒戈,帶人攻破了鐮倉,殺了北條高時。
至此鐮倉幕府結(jié)束,后醍醐天皇尊智終于掌握了最高權(quán)利。
但倭國也不能說完全太平。
尊智上臺,推行新政,但因為觸及了大名和武士的利益,又只重用京都附近的大名,武士和豪族。
于是一眾倒幕軍又向尊智動手,并給足利高氏上了天皇才有的尊字。
但足立尊氏只想開幕府,不想當天皇。
于是足利尊氏逼迫后醍醐天皇尊智退位,并迎立持明院統(tǒng)之豐仁為光明天皇,光明天皇則策封尊氏為征夷大將軍,足利尊氏正式建立室町幕府,而這便是為北朝之始。
但后醍醐天皇不甘心被迫退位,之后便設(shè)法逃出,持著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藩的吉野,組織人手對抗尊氏,而這便是為南朝開始。
至此倭國進入南北朝之時。
直到1392年,南朝第四代天皇后龜山天皇熙成在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軍事壓力下,以雙方皇室血統(tǒng)輪流繼位為條件,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第五代后小松天皇干仁。
至此,倭國歷史上長達半個世紀的南北朝時代結(jié)束。
當然到了如今也不能說倭國一切太平。
南朝時有叛亂,而自足利義滿死后,從足利義教到足立義勝再到足利義政,三代幕府將軍因各種原因財政越發(fā)窘迫,足利義政還驕奢淫逸,大加揮霍,也激起了各地不滿。
特別是關(guān)東管領(lǐng),上杉家的上杉憲實及其子上杉憲忠等人更是大為不滿。
除此之外幕府內(nèi)部的守護大名細川家和山名家也逐漸對于足利義政的統(tǒng)治是一些政策產(chǎn)生了不滿。
各地大名也因此開始松動,波動。
一場大變亂正在倭國內(nèi)醞釀。
不過因為劉建的到來倭國的命運正在悄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