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畢竟拉了仇恨,這些蠻夷,蠻族只會痛恨大明,讓自己失去了家園。
就如劉建剛剛下南洋,哪怕后來數年,劉建和華漢國都要頭疼南方土著,南洋人的抵抗,反叛。
只是劉建一開始就將土著民,南洋人的精英,貴族全部清理,清算干凈,在采用各種措施,加上一定的福利。
最后就是以漢化感化,教化。
才最終穩定了各地。
不過華漢國各地本來就有一定的漢化基礎,各地百姓也對漢人,漢化沒有什么抵觸情緒。
加上劉建各種福利,還有如今蒸汽機,輪船,飛艇,電燈等等新事物的沖擊,吸引。
所以對于這些土著民,南洋人來說,歸入王化,正當此時也。
自然紛紛束手待斃,自覺自愿的順從華漢國的統治。
但這些問題對于西方,河中,泰西等地是行不通的。
大明要想徹底治理,就必須要采用更加高壓,更加血腥的方式,去管理各地。
這注定是一場艱難,艱苦的斗爭和征伐。
如此各地對大明的仇恨絕對不會太低。
讓大明去拉仇恨,華漢國再來救場。
最終劉建所付出的代價,必定大大降低。
一路返回淡水城,永興城。
張邵將張輔的書信及準備的禮物交給了張婉清,張婉清聽說張輔去世,一時也難以接受,傷感悲傷,痛哭流涕。
而劉建則匯集華漢國中央所有科級,處級,局級,廳級,部級官員,高官以及軍中將領一起。
討論大明西進問題。
與船上一樣。
群臣,眾將大多數都不贊同支持大明西進。
而是徹底滅亡大明。
雖然劉建也說出了大明西征,西行的種種好處,也說出了華漢國一些問題。
但是就正統觀這一點就讓眾臣不可接受。
大明必須滅亡,否則華漢國將國將不國。
當然一部分官員也表示,只要大明滅亡,那朱祁鎮去哪,是死是活,那就無所謂了。
還有的人認為那朱祁鎮可以先投降,再由華漢國冊封,所屬明軍接受華漢國整編,最后再由劉建派其統領整編后的明軍西征也可。
但大明必須滅亡,這就是最根本的底線。
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看著眾人出奇一致的觀點。
劉建也暗嘆一聲。
看來這就是命啊。
只是怕那朱祁鎮不會接受投降吧。
看來最終還是得一戰到底啊。
當然除去大明外,群臣也說道了,叛軍和各地豪強及土地改革等事。
還有中原發展,建設等事。
不過這些相比于大明西征就沒有這么激烈了。
盡管眾人心中分歧和觀念不一致,而最終也是爭吵不休。
但這些畢竟不是原則性問題,眾人只是各抒己見,最終達成,尋求一個最優解。
探討數日,劉建最終決定。
與大明抗爭到底。
除非朱祁鎮選擇投降。
至于其他諸事,劉建則交給了群臣自行討論,安排,處理即可。
劉建只負責最后審批。
將華漢國的消息,告知張邵后,劉建也派人將張邵送至山東,張邵再由山東轉道前往開封,向朱祁鎮說明劉建和華漢國的打算。
聽說華漢國可以支持自己西進,西行。
朱祁鎮心中大喜。
大明總算可以存續下來了啊。
但是又聽說華漢國必須要先接受大明投降后,再冊封,任命,整編,委派大軍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