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水,就是剛才和程立仁打招呼的余叔。
聽到這兒,程立仁更疑惑了,這又關他什么事兒。
看著程立仁滿臉疑惑,小姨才細細道來。
原來,現在zf也知道農村勞動力缺乏,所以想將以個人人力種植的傳統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農業轉型,從而提高生產力,增加產量,也把因農民外出打工而拋荒的土地利用起來。
要想規模化種植,就少不了土地承包,而一組的問題就出在這個土地承包上了。
一組的土地也是大量被拋荒,包括程立仁家的也是如此。
而拋荒后的土地,都被余德水那一大家子人撿去種了。
往幾年,這種情況大家都不管,反正拋荒的人都不種地了,有人種總是好事。
但是今年不一樣了。
今年,因為政策原因,zf扶持規模化種植,只要承包土地,zf就出錢將土地進行土改,還為承包者給予扶持。所以,今年聞風而動的人很多,土地也承包了許多出去。
三合村的土改進行地有聲有色,唯獨一組的土地沒有絲毫變化。
這就是余德水一家的功勞了。他們撿了大量其他人的土地來種,所以就要胡攪蠻纏、撒潑耍賴蠻橫地阻止土改。
因為土改后,承包出去的土地給的承包費是給到土地所有人的,他們的土地很多都是四處撿撿來種植的,自己的土地只有那么一點,能拿到承包費也就自家的那么一點。
這就讓他們很不甘心了。畢竟沒承包之前雖說累是累點但是收益卻比承包出去后高太多了。
程立仁的小姨對余德水咬牙切齒的原因也在這兒。
小姨家的土地也因為她要守便利店而拋荒了,要是能承包出去,她一年也得多2000來塊的收入。
現在,這事兒黃了,讓她怎么能對余德水咽的下這口氣。
聽完小姨的講述,程立仁也有些無奈,沒想到看起來那么樸質的一大叔,行為卻是這么荒唐。
而離吃午飯還有段時間,程立仁又拉著秦虹玉的手,去看耕地土改后的樣子。
小姨看著程立仁拉著他下屬的手出去,后者還一點抗拒都沒有,不由得嘀咕“這阿仁和他下屬怕是不對勁兒啊!”
……
程立仁拉著秦虹玉走出了小姨家的小樓房,順著桓溪河往下游走,也沒走遠,只是走到凌河橋下面幾十米的一個河灘處。
修建凌河橋時順帶修了一個攔水壩和小發電站,這就導致了凌河橋以下水位驟降,形成了河灘。
早些年的時候,程立仁他們這一片的電力都是從這個小發電站來的,電力緊缺的時候也從來不斷電,讓外人好生羨慕。
后來電網合并,電力也不再緊缺了,通過電網而輸送來的電力也更加穩定了。但是,小時候的記憶還是深深地刻在了程立仁的腦海里。
站在河灘的松軟泥土上,嗅著水腥氣和青草味兒,程立仁身心都放松了不少。
“這兒環境還不錯,地勢也平坦,適合搞燒烤!”程立仁環顧了下四周,“要不今年過年,我們就全家來這兒燒烤野炊!”
“好!”
在河灘稍作逗留,程立仁又帶著秦虹玉繼續往下走。
一路上,程立仁總算對土改有了清晰的認識。
原本東一塊西一塊的土地被連在了一起,在山上的坡地也被挖掘機平整了,成了一塊塊優質土地。
更關鍵的是,每一塊土地之間都留出了一條路出來,用于貨車和耕種機械的的行駛。
看著變化巨大的三合村,程立仁不禁感嘆“不就今年過年沒回來嗎,怎么變化就這么大啊!”
一路慢慢走過,程立仁看見大部分土地都流轉出去了,有種著大片綠油油蔬菜的,有搭著大棚種植菌子的,還有立著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