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十幾天,整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和京畿路的軍政府情報人員全都動了起來。
他們帶著陳遜的盟約找上了所有有意與金人作戰的義軍、勤王軍。
盟約中陳家軍許諾會沖在前頭攻打金軍,只需要他們在外策應,看到甜頭的時候上去瓜分就可以。
結盟后,若是缺馬缺錢糧,陳家軍也可以給予支援,只需要戰后用從金人手里搶回來的漢人工匠還債就可以。
“轉職”為使者的情報人員向這些義軍、勤王軍瘋狂宣傳金人在開封搜刮了多少錢財,形容他們就是扛著金山、銀山北返,只要攔下來就能夠立即暴富,有本錢成就一番大事業。
這些宣傳其實都不算誆騙,要知道開封城的城市人口已經達到了上百萬,同時代的高麗和倭國總人口也才幾十萬,可見開封有多富裕。
金人將開封十六縣搜刮的當地人都被有被餓死的,他們北返攜帶的財富總量可想而知。
隨著盟約傳遞出去,陳遜也忙碌了起來,開始在河北諸路跑動起來。
兩百精銳騎兵護衛,一人三馬,每天都有動物園里養精蓄銳的馬匹更換,日行達到了七八百里。
陳遜就像是個散財童子,只要有義軍(勤王軍)愿意與他訂立對抗金軍的盟約,他就會送上馬匹。
雖然一般都不會超過一百匹,可這些戰馬是非常健壯的,都算是寶馬。年齡是大了些,可還是能使用兩三年,算是大禮了。
對于陳遜來說,講這些“老馬”送出去,也算是給空間騰出了一些位置,好讓母馬繼續懷孕,生下更加優秀的戰馬。
結盟過程中,對一些實在窮的厲害的義軍,陳遜還會給予一些金銀錢財,讓他們能夠用錢購糧,減少對河北百姓的禍害。
這些人說是抗金的義軍,但對于漢人百姓的傷害也不算少。
此次外出結盟,除了救濟支援,陳遜最主要的是觀察這些義軍(勤王軍)首領和軍中的將領,觀察那些人是否值得進一步投資,觀察哪些人值得吸收進陳家軍。
這些能夠在亂世中攪起風云的人十有八九都是人杰,沒有一個是孬種、是蠢貨,全部都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特點、優勢,對于陳遜來說,這都是優良的人才資源。
若是品性不差,吸收進陳家軍,稍加培養,就可以為將為帥,能夠極大的補充陳家軍和軍政府的人才短缺。
這些年,對于親衛軍的培養讓陳遜深刻的認識到,人和人在“腦子”這方面,是有本質差距的。
有些人一點就通、一學就會,還能夠舉一反三。
有些人就算很使勁的在學,也就只能掌握最基本的,稍稍給點發揮余地就能給你整的一塌糊涂。
有些人鍛煉個一年半載,就能輕松管理上百、上千人。有些人在軍隊里混了五六年,讓他管理個十人小隊都費勁。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很會說話,還會聽話(理解話語里的內涵)。有些人跟人聊天都能聽一半漏一半,聽見的一半還能理解岔了。
這里面差距太大了。
所以陳遜一直很重視對人才的發掘,這次有機會接觸這么多人杰,付出一些錢財和老馬,真的很劃算。
況且這次的付出和之前的“期貨”具備異曲同工之妙,凡是受陳家軍資助支援的勢力全都簽訂了盟約,若是他們之后真的和金國干仗,那就算陳遜投資成功了。
若是他們打醬油或者收錢不辦事,那就剛好給了陳遜戰后追究的借口。
凡事就怕有借口,只要有了借口,有些過分的事情就會顯得很容易讓人接受。
這種情況擱在這個時代就是“大義”,就是“正義之師”,就是擴展地盤的突破口。
結盟行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