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演員的標準是什么?
不同的觀眾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敬業、認真、演技、品德這些都可以成為一個好演員的標簽。
沈青作為導演,標準很簡單,兩個字相信。
讓觀眾相信這個角色,就應該是這樣的。
短片的第二個鏡頭,是一個三秒鐘的丈夫半身近景。
近景是最常用的幾種鏡頭語言之一,用來展現人物的面部表情,更重要的是能夠表達情緒。
情緒對于角色來說,尤為重要。
當演員的情緒到位,觀眾就不會出戲。
周星星常常在無厘頭的電影里,作出夸張表情,觀眾會發出笑聲。
那為什么其他所謂的喜劇演員,也學無厘頭,只會讓人覺得尷尬?
因為觀眾不相信。
沒有情緒,角色虛假,憑什么能笑出來?
“一個時長只有5分鐘,300秒的短片,總共幾十個鏡頭。但是我在開場,單單給你留下3秒鐘的個人鏡頭,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嘛?”
沈青在丈夫這個近景畫面,連續ng十次以后,叫所有人都停下,接著走到張起元的面前,大聲的問道。
“意味著這個畫面很重要?”
張起元語氣有點驚慌。
他是科班出身,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沈青一直都不滿意。
張起元有點懷疑自己了。
沈青看著張起元的樣子,就知道他其實不清楚,指著一旁的周諦聽“場記,你告訴他。”
周諦聽感覺像是上學的時候,被老師突然間點名回答問題。
他咽了口唾沫,腦漿一片混亂“愛因斯坦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個鏡頭三秒鐘,剛好是短片時長的百分之一。”
沈青的眼皮跳了跳。揮揮手讓他別說話了。
“你,決定了觀眾從一開始,相不相信這個故事。記住情緒,融入角色的情緒里面。”沈青拍拍張起元的肩膀,“這個鏡頭,遠比你想象的要重要。”
“重來。”
畫面里的丈夫,正呆呆的坐著,表情凝固,似乎在回憶著和妻子的過去。
時間過了三秒,但是沈青沒喊“咔”。
所有人都不敢出聲。
攝影機持續記錄著張起元的表情。
張起元坐了有幾十秒,或者是一分鐘,他不清楚。
也不敢開口問何時結束。
只能保持著剛才的姿勢和角度,呆呆的坐著。
有人做過一項實驗當人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長時間面臨焦慮時,腦中會不自覺的浮現自己過往的事情,以此來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感。
這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
張起元就是如此。
他坐著坐著,就想起了自己大學時候的事情。
明珠戲劇學院的表演班,每學年都有一次期末表演考試。一個班的學生,對經典電影的片段進行模仿。
張起元從來沒有做過一次主角,都是配角。
他不服氣,覺得自己不比其他人長得差,為什么不能演主角?
表演老師對他說“張起元,那是因為你的演技還不夠。”
但是老師沒說,什么樣的演技才算足夠。
從大學畢業已經第三個年頭,跑過大大小小十幾個劇組,做過只有幾句臺詞的特約,也出演過小成本電視劇《送你歸鄉》的男三。
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演男三的時候,一晚上都睡不著,喝了7瓶啤酒,吃了五包花生。
但可惜的是,《送你歸鄉》這部電視劇,聽名字就是撲街貨。不僅沒有一點熱度,網上的評分還特低。
混了三年,一點名氣都沒有。
千度貼吧的“張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