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注入地下深處,防止華北大漏斗繼續下沉。
生態補給水的價格是每立方035元。
實際上藍色時代并沒有賺太多錢,隨著輸水距離的延伸,平均每十公里,就要提升001元的運輸成本,一百公里就是一毛錢。
比如滄州到石門,輸水管道長度就達到了360公里左右,單單是輸水成本就達到了036元。
再加上凈水成本、設備折舊、人員費用等,這些加起來的成本在016~018元每立方左右。
因此生態補給水,在距離沿海50公里之內,平均每立方賺012~014元;距離50~100公里,平均每立方賺007~009元;超過200公里,基本就是在虧損狀態。
對于這一部分的虧損的錢,只能由財政補貼了,發展地下水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生態補給水就不需要了。
為減少一部分成本,藍色時代計劃在分水站的出水口,布置水力發電機,給中繼加壓系統供電。
之所以有這個設計,那是因為高速流動的水,在分水出水口這里,是需要進行減壓的,因為用戶的出水口流速,通常都在06~12米每秒,如果流速太快,可能傷害到身體,參考一下高壓水槍、高壓水刀就知道了。
與其讓這些水的動能白白浪費,不如用于水力發電,供應給分水站的再次加壓系統使用。
簽訂了相關合同后,這個合作的公布,也讓瞬間引起了國內的熱議,甚至連國外都注意到這個合同。
畢竟每年淡化海水400~500億立方,并供應給內陸地區,對于那些擁有沿海,又本身缺乏淡水資源的國家而言,吸引力確實非常巨大。
特別是西亞地區的狗大戶們,他們就擁有非常的海水淡化工廠,只是工藝比不上燧人公司。
不過他們的石油非常便宜,可以用石油、天然氣發電,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勉強保證了本身的用水需要,只是種植糧食之類,那就不用想了。
至于那些發達國家,他們雖然關注這個技術,卻沒有迫切需要。
各方都派出了不少考察團,來華國考察藍色時代的海水淡化工廠,只是他們的目的,卻不盡相同。
狗大戶們是想購買海水淡化設備,而發達國家中,有需要的澳洲、地中海各國,則是想獲得技術,甚至入股、收購藍色時代。
作為世界老大的米國,cia的亞太司,同樣沒有閑著,對于燧人公司這個異軍突起的科技公司,他們越發的重視起來。
只是華國方面的保護力度非常大,加上燧人公司內部,安全部也是高度警惕。
對于公司的科學家、技術員、高管,都采取了嚴密的保護,連他們的家人,都在保護范圍之內。
甚至規定科研人員,嚴禁出國和單獨外出,應該盡可能減少乘坐飛機,技術坐飛機,也不能集中在一兩架飛機上。
就像黃修遠北上魯省,都是坐高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