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號經過65個小時的飛行,期間機動變軌三次,加速兩次后,終于到達了第二圈的遠地點附近。
此時鵲橋號距離藍星大約12.8萬公里,距離月球大約24.6萬公里。
藍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開始作用在鵲橋號上,引力彈弓的效果,其實并不像彈弓,反而像投石索。
星球引力拉著航天器高速旋轉,到了臨界點,航天器只需要稍微加速,就可以掙脫引力束縛,同時利用這股離心速度,加速飛向茫茫宇宙。
鵲橋號就是這樣,被藍星的引力甩出去,飛向計算好的方向,即月球軌道方向。
飛船駕駛艙內,楊理明看著各項數據,又不時和葉亞東、張鋒交換意見。
通過駕駛艙上方的窗口,只能看到一片漆黑的星空,我們經常看到的宇宙圖片,是色彩斑斕的漫天繁星。
但實際上,如果真站在真空中,眺望在廣闊無垠的星海,除了那顆耀眼的大火球,很少能看到繁星點點。
這其實是因為宇宙真空環境中,沒有大量的氣體粒子,不會發生光衍射之類,而人類的肉眼又只能觀察到可見光,其他電磁波、光波是看不到的。
日常書本上的星空圖片,是通過各種紅外望遠鏡之類的科學儀器,再經過電腦處理渲染后,形成的人工合成圖片。
在一片漆黑的宇宙中,默默地飛向月球,鵲橋號顯得有些形單影只。
探索這未知的浩瀚宇宙,總是需要一些耐得住寂寞的勇士,為人類晉升星際文明披荊斬棘。
高速飛行的鵲橋號,在引力彈弓加持下,本身的發動機又加速了一次,速度達到了10.5公里每秒。
雖然航線有一些斜角,導致鵲橋號要進入月球的交匯軌道,需要飛行28萬公里左右。
不過這個距離,對于速度高達10.5公里每秒的鵲橋號而言,也僅僅只剩下7小時24分鐘左右。
“報告,前進航線一切正常。”
“報告,已和望月衛星完成連接。”
楊理明點了點頭:“進入自動駕駛狀態,張鋒你去休息先。”
張鋒檢查了一遍自己負責的區域,又讓隊長再檢查一遍,確認無誤之后,他才漂游向生活艙。
日常工作中,交叉檢測彼此的操作設備,這也是從航空業中,吸取過來的教訓之一。
很多失誤往往來源于疏忽大意,在正在孤立無援的深空中,由不得一點點馬虎大意。
而剛才張鋒
提到的望月衛星,是四顆特制的衛星,它們分別是望月1—通信中繼衛星、望月2—通信中繼衛星、望月3—導航衛星、望月4—導航衛星。
這四顆望月衛星,位于藍星和月球的格拉朗日點L1上,具體一點,是在藍月格拉朗日點L1的暈輪軌道上。
而格拉朗日點L1,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動平衡點,處于藍星和月球引力的平衡點上,距離藍星大概是32萬公里左右,距離月球則是大約6.5萬公里。
至于望月衛星的作用。
顧名思義,兩顆通信中繼衛星負責藍星和月球之間的通信,而兩顆導航衛星,則輔助藍星和月球之間的導航。
這四顆衛星是今年三月份才剛剛發射上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輔助月球空間站、月面基地的建立。
在勻速巡航的過程中,楊理明又抽空聯系了地面指揮中心一次,匯報了一些情況。
一轉眼,六小時五十分鐘過去了,距離抵達月球軌道的交匯點,只剩下34分鐘的時間。
休息了六個多小時的張鋒,被鬧鐘驚醒過來,他拿起漱口液清洗一下口腔,用特制濕巾擦洗一下臉部,便回到駕駛艙中。
此時飛船開始制動減速,三人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