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錯核電站。
通過冷清的通道,由超級材料打造的建筑物,如果是居民樓或者商業建筑物,或許還會進行二次裝修內飾。
但是類似于工業建筑物,特別是這種地下基地型的建筑物,基本都是保持初始狀態的。
銀灰色的墻壁,天花板也是一片潔白,恒溫空調的出風口,吹著26攝氏度的風。
黃偉常對于這種建筑風格,那是異常的熟悉,盡可能減少二次裝修的內飾,這是工業建筑的一貫風格。
核電站的經理艾嚴民,是一個古板又認真的人,他帶著黃偉常一行人,來到核電站的總控室。
納木錯核電站試運行了兩個多月,目前運行情況非常良好,該核電站一共布置了3套湯谷型核聚變系統。
“……黃總,目前一號機、二號機運行正常,三號機正在進行最后安裝。”艾嚴民指著總控室內的核電站平面圖介紹道。
黃偉常瞄了一眼。
核電站平面圖上,三套核聚變發電機組,并不是擠在一起的,而是相隔公里,沿著山體呈現線列分布。
其中一號機、二號機是常用機組,三號機組是調峰和備用機組,單套核聚變發電機組的發電功率,是8000兆瓦。
黃偉常看完一些資料后,抬頭問道:“聽說改進后的機組,體積縮小了很多?”
艾嚴民點了點頭:“是的,比起初代機組,體積縮小了大約24~27%左右,功率和效率都明顯提升。”
評估一下功率,黃偉常又結合當前雪域區室內農業需要的電能。
三套核聚變發電機組的總功率是萬兆瓦,考慮到調峰和備用,平均功率應該在2萬兆瓦左右。
年發電量可以達到1750億千瓦時,也就相當于座三峽水電站而已。
核聚變發電站的好處,在于經過不斷技術改進后,采用了內循環水系統,蒸汽輪機一次性補充進去的淡水,可以循環利用很久。
平均每個月的補水率,大概在~%左右。
黃偉常又接著問道:“老艾,發電站的冷卻水如何處理?”
“目前主要用于基地內部供暖,以及附近村鎮的供暖,剩下的暫時釋放到納木錯中。”艾嚴民接著補充道:
“距離基地大約5公里左右,就是納木錯室內農業工廠、淡水廠、鹽廠,然后就是納木錯小鎮,目前農業工廠還沒有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冷卻水就會供不應求。”
核電站產生冷卻水,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應該根據熱力學和能量守恒,核電站的熱效率再高,也無法達到100%的熱電轉換。
哪怕有溫差發電系統,可控核聚變的整體熱效率,仍然處于%的極限,想繼續提升熱效率,現階段很難做到。
因此在發電過程中,會有一部分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出,其中冷卻水占據大頭。
這些冷卻水,雖然可以用溫差發電模塊,加上補熱爐,進行二次廢熱回收。
但是這種設計,工程師們卻選擇了放棄,因為這套廢熱二次發電系統,產生的經濟效益,要回收設備成本,可能需要幾十年,而且可以提升的效率最多1~2%,性價比實在是太低了。
本身就經過一次廢熱發電,這些冷卻水的熱量已經很難再次直接利用溫差發電,必須補熱增溫,才可以達到二次發電的溫度標準。
而補熱必然要從外部系統加入,這樣做會導致系統臃腫化。
至于將冷卻水循環到蒸汽輪機中,這種做法是得不償失的,因為較高溫度的飽和蒸汽,是不允許進入蒸汽輪機中的,這不僅不能提升效率,反而會降低效率,甚至導致發電波動。
與其吃力不討好的搞廢熱二次發電,還不如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