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
正面的廣寒宮市。
乙15區,一座龐大的建筑物,正靜靜地豎立在這里,在這寂靜的亞真空月球地表之上。
該建筑物,仿佛一門沖天炮一般。
實際上,它就是一門沖天炮,中間的管道中,纏繞著一層層超導線圈,地下則掩埋了供電設施。
這是一臺質量投射器,又稱為電磁彈射器。
科學院和工程院、燧人系聯合打造了這臺實驗性質的質量投射器,該質量投射器的代號是“月桂1號”。
在兩個月之前,月球第一座實驗性的核聚變發電站,也終于完成了建設,隨即展開了發電測試。
現在月桂1號用的電力,就是那個核電站供應的,在沒有核電站之前,月桂1號的測試工作,進行得很不順利。
畢竟月球專區的總發電量有限,又要優先給工業區和生活區,而月桂1號這種電老虎,一次實驗用電量,就足夠其他科研項目用幾個月。
因此月桂1號項目的測試工作,從去年七月份建成后,一共才測試13次。
直到月球的實驗型核聚變發電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月桂1號的用電問題,才獲得極大的緩解。
不過這個實驗核聚變發電站,估計也支撐不了太久,畢竟功率才5000兆瓦左右,也就12艘福特號航母的總功率。
現在月桂1號的最大耗電量,達到了6萬兆瓦,這是指瞬間用電量,因為質量投射器的用電規律,是短時間內爆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員們不得不準備各種儲能技術,現在是采用混合式,即超級電容、飛輪、直接發電混合。
至于電池之類,雖然儲電可以靠堆量,但是放電卻沒有辦法,一次性將幾萬兆瓦的電能釋放出去。
這也是當前質量投射器面臨的難題之一。
月桂1號最大的投射質量,大概在20~30噸左右,脫軌初速可以達到24公里每秒。
但是這個級別,只能算中型質量投射器,大型的質量投射器,要達到一次性投射上千噸的級別,才可以達到初步的實用性標準。
現在只能投射一些運輸艙,給蟾宮空間站補給物資,至于提升飛船之類,就不用想了。
如果將來要通過月球的質量投射器,向火星發射宇宙飛船,一次性投射質量達不到上千噸,脫軌初速沒有8~9公里每秒,實用性不大。
聯邦要開拓火星,可不是發射無人飛船、探測器,因為這些工作,這幾年聯邦已經做了很多。
現在火星的近地軌道上,聯邦一共布置了17枚各類人造衛星、1個小型無人空間站(三個艙),登陸火星地表的探測器,一共有29臺。
該研究的數據,已經研究得七七八八了,接下來的工作,必須派遣宇航員過去,才可以繼續展開。
無人的航天器,在火星上最大的缺點,就是通信延遲太長,哪怕是火星大沖期間,火星與藍星之間的單向通信,都存在至少三分鐘的通信延遲。
如果是火星距離藍星最遙遠的時候,那通信延遲會達到25分鐘以上。
如此巨大的通信延遲,根本不是當前的技術可以解決的,畢竟光速的上限,就決定了光波電磁波的通信速度,這是物理規則。
要么派宇航員過去火星駐守,要么點出所謂的“量子通信”。
可惜量子通信技術上,人類確實成功實現了量子纏繞,但是量子本身無法儲存信息的致命缺陷,哪怕是黃修遠也束手無策。
很多研究量子通信的研究員,向聯邦科學部的匯報,就是50年內不太可能實現量子通信。
除非當前的量子物理,獲得突破性進展,有人破解了量子糾纏不攜帶信息的致命缺點,那量子通信才有可能。
現在還是腳踏實地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