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者,需要接受陛下調撥,一切文化、制度、經濟偕同上國。你的國內蠻夷可通曉諸夏之言?可知華夏之法?若是都不知道,那就不用考慮稱邦了?!?
搖頭晃腦之間,鄭釧又解釋道“《華夏封建會典》有明確藩國等級明制,即最親昵的諸夏藩臣,其次為諸夏藩邦,其三為諸夏藩國,其四為羈縻藩臣,其五為藩國,其六為朝貢國?!?
“按照會典的規制。朝貢國即每年上貢于朝廷,至于多寡全憑心意,朝廷會有部分回禮,總價值一般不會超過朝貢國的上貢價值。當然,若是認了天朝,那么當這個國家君主因為遭到迫害,或者脅迫,謀篡等等事情,只要上報,朝廷會出兵幫助朝貢國覆滅這些敵人,但是出兵是需要資費的,到時候如果償還不起,就得以關稅作為償還?!?
“而藩國就是你這一級的,其國民蠻夷,非我諸夏禮制,不同雅言,許繳稅二至三成上貢為藩,傳授其國豪貴上國禮儀,庇佑此國君主萬世一系?!?
“其四羈縻藩臣,為中國移鎮蠻荒之地諸功臣良將,其地以宣撫司為根基,由朝廷安排流官治理,旗下設有宣威府,招討縣,安撫鎮,長官村五級制度,所在之地,全民皆兵,所行之職,以議會選拔,五年一任,一人兩任,冊封皆出于上。此為羈縻,尊本地風俗,但任然努力移風易俗,類同上國,必有冊封恩賞,如改宣撫司為諸夏藩國,其國人各有封賞。”
“其三諸夏藩國,中國雅言,華夏族比例占據主流,律令、銀行、經濟偕同上國,多為陛下冊封之夏君夷民之國?!?
“其二諸夏藩邦,功臣良將之后,受命出海分鎮四夷,揚國威,明律令,為華夏生民開疆拓土,以此封賞,并且同州府之地,有教育,可直接前往各個都護府參與科舉,其國之秀才,為朝廷認可?!?
“第一,諸夏藩臣,天子近臣,封賞以示親昵,其國內考科舉,朝廷直接承認其舉人之位,可入朝選官,當然若是進士及第,將來更是不可限量之輩?!?
鄭釧搖頭晃腦的說這這些,只是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背后代表了什么。
楊定這是通過藩臣體系進行經濟文化殖民和人才收割的手段。
天朝即燈塔,藩臣效仿之學習,然后將文化帶到自己的地盤,進行推廣。
等到推廣有所成效之后,在轉過頭來用官位、科舉,等等手段收攏走你的技術人才。
如此一來,天朝只會人才濟濟,至于藩臣這邊多少有點收獲,但底層永遠只能接受鎮壓。
或者選擇移民天朝。
一根韭菜一次性能收割兩次,而且還能繼續野蠻生長,多好??!
“原來如此?!编嶊搪犕曛蟠笾旅靼琢恕?
靖國的狗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靖國的美好不是誰想擁有就能擁有的。
不付出點代價,你還想上天?
省省吧!
不過一想到靖國強悍的武力和精美的絲綢衣物,不由得陷入了感慨之中“或許給靖國當狗,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至少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多少還是自己能說的算的。
從心如流的鄭晏邀請鄭釧進皇宮述說宗族情誼。
鄭釧這一次倒是沒有拒絕,他也迫切想要知道自家的族人究竟控制了此地多少東西。
……
而另一邊,海船之上的何靜看著洶涌海浪,不由得感慨道“此地看起來風景優美,幾處沙灘都是白色的,真是少見?!?
邊上一個中年男子,看著何靜的獨臂,無語片刻說“你都被發配到了海外,還有心思在這里感慨?”
“移鎮海外,乃是國策。陛下這是準備等將來時機成熟之后北伐,然后再將各國世家和王族往海外丟呢!咱們這些藩臣的,將來也稱宗做祖,又有何不好?”
何靜淡淡一笑,看著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