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尼?!泠風頓時凌亂了,“時間怎么過得這么快……小孩子也打么?”她還抱著僥幸心理。
“……” 馬周哭笑不得,這孩子還真是沒心沒肺,還沒等他說話,又聽泠風低呼了一聲:“哎呀大哥,要是被武侯哥哥們捉住了,你丟臉可就丟大了!你可是監察御史啊,而且這冬冬鼓不還是你建議陛下設置的么……” 本來夜禁前都是掌管京城巡邏的武侯在街上大聲呼喊類似“夜禁啦夜禁啦鬼子要進村啦鄉親們趕緊麻溜地回家啦……”馬周覺得這也太不方便了,而且大呼小叫的成何體統啊,于是和李淳風這個太史令商議了之后,就奏請鳳陛下在幾條主干道上設置了街鼓,泠風在長安第一次見識到晨昏各自的鐘鼓報時就被深深地震撼了。 長安的鐘鼓報時與太史局的漏刻計時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報時體系。首先一夜被分為五個時段,即五更,按現在的時間算,就是從晚上七點到早上五點這十個小時,每隔二小時就是交更時分,太史局中的典鼓敲擊漏鼓一次,作為夜晚“唱時”的鳴報。每更又分為五點,每點二十四分鐘,則有專職的典鐘敲擊漏鐘,作為夜晚“更點”的鳴報。 早晨五更二點(冬季為五更三點),太史局更點鐘聲過后,便向位于承天門的街鼓發出“鼓契”,承天門開始擊鼓,收到“所牌”后則立刻停止,第一聲冬冬鼓聲停止,宮城門及左右延明、乾化門開;第二聲冬冬鼓聲停止,宮殿門開。 而自承天門的鼓聲響起,位于其它街的冬冬鼓開始敲擊,但不是同時擊鼓,而是南北向一層層依次向外傳遞,鼓聲響到哪里,哪里的坊門就開啟,百姓也就知道該起床上班工作了。 五更二點,也就是凌晨3點48分,天還烏漆麻黑一片,第一聲鼓聲響起,隨后,整個長安城都被一片“咚咚”的鼓聲所籠罩,還夾雜著寺廟中的鐘聲,交相輝映,雄渾莊嚴之極。具體這一波波的鼓聲一共要響多少聲,有記載說是“三千搥”,泠風也問過馬周,但即便是他也說不上來。 而初醒的長安城中,大多數百姓剛剛被這鼓聲催醒,要上朝的官員已經在路上了,白居易曾在詩中描述過這幅場景,“夙駕送舉人,東方猶未明。自謂出太早,已有車馬行。騎火高低影,街鼓參差聲。可憐早朝者,相看意氣生。” 而太史局中的“晝漏”盡,“夜漏”開始上水,則意味著夜晚一更開始,向承天門鼓發鼓契,承天門鼓響四百搥后,長安城門關閉,街上的冬冬鼓由內而外再響八百搥后,城內坊門一律關閉,城內禁人行走,夜禁就開始了。 夜禁之后,有隸屬于左右侯衛的左右街使騎馬巡視幾條主干道,城門坊角還有類似派出所的武侯鋪,內有衛士暗中巡視查探,維護城中治安,分別是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 可以說,街鼓除了報時,更與長安城的城市治安與管理牢不可分,不但有盜賊時可以擊鼓報警聚眾,還能嚇跑侵略者。 唐代宗廣德元年,吐蕃攻入京師,代宗倉皇出逃,郭子儀帶領各路勤王之師殺向長安,御林軍大將長孫全緒派禁軍將領王甫潛入長安,秘密聯絡游俠少年和京城惡少(黑社會也愛國啊),一齊聚集于朱雀大街上擊響了街鼓,一邊高喊“郭令公率大軍來啦!” 朱雀大街是長安城的中軸,長安以此分為東西兩部分,街寬約一百五十米,長五千多米,可想而知這一條街上的街鼓全部一齊擊響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驚心動魄,結果吐蕃兵眾聞鼓震懾,狼狽奔潰逃竄,不戰而走。陷落十五天的大唐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