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人極盡奢華,連抬過來的轎子,都是用金子鑲邊的,上面還鑲嵌著一顆顆的翡翠瑪瑙,看起來布靈布靈的,閃瞎人的狗眼。
這長沙王真是好大的派頭,竟然直接出動一個迎接客人的隊伍,就搞得如此奢華隆重。
長沙王為什么這么有錢呢?
其實,出身于帝王之家的皇室子弟向來錦衣玉食,養尊處優,封王后又妃嬪成群、侍從眾多,還有大批的屬官、衛士,衣食用度,開支浩大,而這些開支,幾乎全都落在了長沙地方上。
大明王朝初期的潭王就藩,歲祿萬石,就是從長沙租賦中劃給。
潭王,就是大明王朝第一任的長沙王。
第二任長沙王是吉王,史書上記載,他奏立王莊,占田3萬多畝,每畝納銀四分。
隨后下一任長沙王,他占田達到了46萬畝。
王莊園地增多,但朝廷糧賦不減,地方官只得將之分攤勻派,使長沙的糧賦大為加重。
此外,王府的各種供支、勞役,也都通過府縣官吏強加到百姓頭上。
如此沉重的負擔,百姓不堪其命,連一些地方官員也深有怨氣,曾大聲呼道“宗藩日盛”,“長沙之民不勝其苦矣!”
所以,這個長沙王,也不是一個什么好東西,算是為富不仁的典范了。
但是世事就是這樣,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
就在長沙百姓吃糠咽菜,賣兒賣女的時候,長沙王卻在自己的酒池肉林中,和自己諸多的妻妾妃子尋歡作樂,逍遙似神仙。
他不關心老百姓的死活,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感受過老百姓的艱辛。
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享樂。
據說,這一代的長沙王,其王府已經占了半個長沙城那么大,足見其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了。
當然,這些都是大勢所趨,易鵬也無可奈何,只得坐上了轎子,跟著隊伍一路向著長沙走去。
或許是因為沿途會路經不少崎嶇山路的原因,管家前來迎接他,沒有選擇用馬車,而是選擇了方便靈活的轎子。
因為彼此并不熟悉,再加上初次見面,少說話,多觀察的處事原則,易鵬并沒有與管家過多接觸,而是待在轎子內,修煉他的法術,背誦他的詩文。
就這樣一路走了數天,終于,前面一條大河堵住了他們,不過這里似乎是一個渡口,來來往往的,有著不少商船。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來往經商的商人帶著貨物,從這里經過。
管家財大氣粗,想要租一艘大船過河,不過今日沿途有不少商旅路過,因此他尋找了半天,只在一處稍微高檔一些的大船上尋了幾個座位。
這幾個座位,肯定無法滿足所有人過河的。
思來想去,管家便讓易鵬帶著自己的人先上船,為了保護易鵬的安全,幾個王府護衛也跟隨著他。
至于其他人,只能等下一趟了。
此時天氣炎熱,易鵬只想要找一處避暑的客棧,能夠盡快渡過大河,也是他愿意的。
帶著妙兒和龜妹上了這艘大船,至于孫二姑娘和李嬌,則依舊待在油紙傘里。
這艘大船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福船,代表著,一路有福,一帆風順。
這艘大船當天出發,次日下午便能到岳陽,夜來則會到達本次的目的地,長沙。
易鵬一想,這不剛好順路嗎?便給了船家直達長沙的錢。
整艘大船非常龐大,里面有不少房間可以供船客休息。
看著這艘猶如后世游輪一樣的大船,易鵬在感慨古代造船術發達之余,不由對于這船外的風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路上,易鵬帶著妙兒和龜妹,都站在船艙外看著四周的江景,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一開始倒是真的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