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府,威逼利誘后,鄭貴妃自知理虧,不敢再有窺居太后之心。
正義之士危難之際拳拳報國之心,以及邪惡勢力最終失敗。僅此。
當朱由校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中長出了一口氣,去掉了一個隱患。隨后又嘆了口氣。
自此,和文臣們斗了一輩子的萬歷,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但是,沒有證據,無論是自己還是外廷的大臣,都不能把鄭貴妃怎么樣。
無故污蔑一個先皇的貴妃可能暗殺當今皇帝,這是在給皇族抹黑。雖然大臣們想要限制皇權,但是,皇帝在這個年代的所有人心里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哪怕,他最后只剩下了一個象征意義的招牌。
這是在這個皇權時代的統治根基,是所有人的利益根本。至于即將要登上皇位的朱由校來說,更沒有任何理由去拆自己的臺。
這或許也是真實的歷史當中,鄭貴妃能夠安安穩穩的活了六十多歲的原因所在吧。
朱由校送去那副畫的用意只有兩個目的。其一試探一下是否正如自己猜測的那般,其二便是帶有警告的意味在里邊了。
如果鄭貴妃能夠看清形勢,知難而退是最好的結果了。
畢竟萬歷已經駕崩,泰昌帝又愚蠢的提拔了大量的東林人士。鄭貴妃已經失去了在朝堂還是多黨執政一盤散沙時的牽制作用。
萬歷臨終之時的布局,可謂用心良苦。
首先,朝堂還是多黨執政,或許可以說東林黨一方勢力對浙,楚,齊三黨相互聯合的一方勢力。一盤散沙。
但是,鄭貴妃的突然殺出,對于重視倫理綱常的文官集團來說是共同的敵人,可以使文臣們短暫的聯合起來,而又不至于一家獨大。
短暫擰成一股繩的朝堂平頂剛剛在遼東反叛的努爾哈赤還是不成問題的。至少在當時的萬歷還完全沒有把努爾哈赤放在眼里。更不會想到最后滿清會成為這天下之主。
至于鄭貴妃會不會成功,以萬歷這么多年和文臣的爭斗,清楚的知道文臣們的力量有多大。況且,鄭貴妃在朱常洛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處處打壓,朱常洛又不是小孩,成為皇帝后怎么可能再甘心被繼續打壓甚至被控制。
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鄭貴妃為了自己的將來,也為了有可能讓自己的兒子朱常洵登上皇位,即使知道自己被利用也不得不鋌而走險。
文官集團,為了心中的道義,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聯合起來。
而在中間做裁判的朱常洛,無論讓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讓西風壓倒東風,皆在他的一念之間。
在這期間,朱常洛只需要平定遼東,然后再修修補補,讓朝堂的各方勢力達到一定的平衡,就可以揮手拿下鄭貴妃。此時,不說朱常洛能乾綱獨斷,最起碼威望與地位已經無比穩固了。
萬歷為了促成這一幕,甚至讓六部當中只有兩部有尚書,內閣中只有一位閣老。自己走后,朱常洛可以更方便的調和各方勢力。
萬歷幼年登基,便是被太后,馮寶,張居正三方勢力牢牢的牽制住動彈不得。而后來,無論萬歷和文臣們如何爭斗,對萬歷失望的太后都沒有再出來幫過他一次。
現在,太后不再是皇帝的生母,沒有法理的支持,太監僅是皇帝的家奴,文臣也沒有如張居正那般強勢可以控制朝堂的領袖。皇帝也不再是被死死圈住形同傀儡那般了,而是可以隨意決定任何一方勢力的主宰。
可惜,朱常洛完全沒有明白萬歷的用心良苦。登基后,召回大臣幾乎全是東林黨。
殊不知,大量任用東林黨人,不會對其有太多的感激之情,只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畢竟東林黨在當時爭國本之時是朱常洛最堅實的擁護者。
當朱由校親身參與到這一場變局之中時,以來自后世的眼光想明白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