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重中之重打的其實是后勤。雙方糧食儲備多寡,軍械是否精良,全軍裝備了幾層,乃是勝負的重要因素。”
“而戰爭往往不能瞬時決出勝負,拖延的時間越久,則越考驗雙方后勤供給是否及時,即雙方國力的比拼。”
“兩軍一旦對峙,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就如同賭桌上,兩個賭徒壓下了越來越多的籌碼。勝,不僅可以保全自身的實力,對方之地盤,人口,糧食也一并可以奪回來。”
“敗則血本無歸,甚至搭上身家性命也尚未可知。”
朱由校聽著周永春講解著他對于戰爭的理解,把打仗比作賭博,起初聽起來感覺有些荒謬,但是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有道理。
很多人對古代的戰爭有一個誤解,那就是雙方軍團開到一個地方后,見了面便直接真槍真刀的干起來。
甚至如前世電視里演的那樣,有時還要斗將,就是雙方先把自己的戰將每方派出來一名,進行一對一的單挑,然后才開始雙方兵團主力作戰。
那就有點扯了。
古代的戰爭,尤其華夏古代,大規模團戰,動則十幾萬軍隊。其中后勤糧道如何安排,陣型如何調整,各兵種如何安排,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可以說,雙方不是比的誰有什么妙計,而是比的誰犯錯少。
雙方會面后基本不會一見面便立刻開戰,而是先不斷派出奇兵騷擾對方,讓對方犯錯,再根據周圍的地勢和敵方的陣型,不斷調整己方的陣型。
這樣的過程,有時雙方一旦對峙便是長達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時候考驗的就是雙方的后勤,也就是國力的大小了。
一旦捕捉到了對方犯錯的時機,便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擊必殺。
在古代,通訊設施又不怎么快捷,全靠傳令兵來回奔走,很多時候軍令還沒傳達過去,戰機就已經消失。
這時候,考驗的就不是主帥的統兵能力了,而是基層將官的應變能力。雙方基層將官作戰時的強弱,才是一支軍隊能戰與否的重要因素。
通過周永春層層細致的講解著戰爭,朱由校也對這個時代的打仗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現在回想起來,原史中,怪不得崇禎急于和敵方決戰,不了解戰場形勢,而遙控瞎指揮,致使明軍指揮出現失誤,而一次次戰敗呢。
此時,周永春又接著說。
“臣說的這種情況是雙方軍隊戰力相當的時候才會出現。而今我大明之軍隊,將領貪墨軍餉,文臣貪墨制造軍械之費用,基層將官又遠不如建奴基層之將官,如何還敢于進攻?”
“在臣看來,現今能夠讓遼東維持現狀,就已經殊為不易了。”
說完這些后,周永春也覺得有些漲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了。不知道陛下聽完會不會不高興,畢竟這番言論可真有些大逆不道了。
即使陛下現在要治他的罪,周永春也無話可說,但是話已經說出去了。不由得,他有些后悔說的太多了。
偷眼看了看朱由校,只見陛下一副若有所思,并沒有動怒的樣子,周永春心里稍松了口氣。
朱由校消化完了周永春說的話后,問道。
“可有破解之法?”
周永春看到陛下真的沒有動怒,反而悉心請教自己,不由有些感動于陛下的信任。
朱由校在他心里的形象開始慢慢升高了起來。
知道此時不能再繼續打擊己方了,周永春說道。
“既然臣把戰爭比作賭博,雙方則有籌碼多寡之分。”
“我大明富有四海,那怕輸了多次,只要時間充足,也依然可以再站起來,而建奴,不過一叛亂逆賊爾,只要輸一次,就足夠其傷筋動骨一番。”
“故臣可斷定,哪怕我大明不出戰,只憑借堅城利炮耗也可耗死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