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如朱由校料想的那般。
第二日,方從哲便遞交了請辭的奏疏,言辭懇切,預要回鄉養老弄孫之意昭然于上。
不得不說方從哲文章寫的確實不錯,字里行間透露的意思,朱由校看完都覺得不答應這位老人,自己可能真的有愧于天地一般。
按說,一般大臣請辭,皇帝總要挽留一番,然后大臣再三請辭,最后不得已的情況下,皇帝準許了對方告老還鄉。
這樣做雖然只是一些表面功夫,并不會改變早已既定的結果,但是皇帝和大臣之間還是會這樣樂此不疲的表演下去。
既能彰顯了皇帝對于賢臣的渴望和離別的不舍,又給了大臣面子,讓眾人看到,這位大臣德行兼備,不是貪戀權位之人,即使陛下這樣挽留,人家都斷然的拒絕了。
可是朱由校這次卻沒有再表演下去,方從哲剛剛上了一封請辭的奏疏,大手一揮,便同意了。
至于原因,當然是希望等方從哲走后,盡快將那份名單不動神色的流傳出去。
要知道,無論干什么事情都是有時效性的。
比如,手被開水燙著了,剛開始竟然和沒事人一樣,過了一分鐘才慘烈的痛叫,這只能讓別人以為你真的有病。
那份名單也是一樣,不盡快讓他流傳出去,反而和大臣上演什么三請三辭,簡直浪費時間。
等對方終于辭職,也離開京城了,半個月已經過去了,等名單慢慢流傳開來,可能距離那次廷推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
一個龐大的帝國,朝廷中央每天需要處理那么多大事。等一個月后,可能廷推這件事人們都已經快要忘記了。
根本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朱由校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但是這樣的舉動卻讓滿朝的大臣們整體嘩然。
很多人認為,陛下是不是煩首輔久矣,進而聯想到陛下可能再刻意打壓三黨人士,這只是一個征兆。
為此,東林黨的人無不歡欣鼓舞,三黨的人反而開始愁云慘淡。
無論各黨人士對于此事可能出現的結果如何看,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
那就是陛下這樣做有些太不近人情了,一個為大明,為你朱家貢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最終卻得到一個這樣的結果,著實令人寒心。
方從哲府上,頭一天得到了朱由校的批復后,第二天方從哲便讓家里人收拾東西,準備啟程了。
府上人多,東西也多,一大早便開始忙活了起來,管家和下人在緊鑼密鼓的給車子上搬著各種有用的東西,桌子,椅子,瓶瓶罐罐都不放過。
方從哲站在院子中央,周圍的時間仿佛在他身邊逆流而行,他靜立于原處,周圍是不斷從他身旁搬著東西穿梭而過的下人們。
院子里的東西由擁堵變得稀少,最后空無一物,只剩下滿園帶不走的石頭瓦礫。
這時,管家輕聲走到他的近前,說道。
“老爺,東西都收拾好了,咱們該啟程了。”
方從哲點點頭,最后再看了一眼這里的一草一木,向外邊早已準備好的馬車走去。
剛走了幾步,方從哲又回頭,蹲下身子,在地上捧起一把黃土,小心翼翼的用布包了起來。
管家看到這里,臉上有些不情愿的嘟囔道。
“老爺,這有什么可留戀的啊?”
方從哲厲色的看向管家,呵斥道。
“你給老夫閉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豈容汝在此大放厥詞!”
說完便頭也不回的上了車。
只留下管家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圣上都已經這樣對老爺了,老爺為何還是這般死心眼。
乾清宮中。
王朝輔也覺得陛下這樣做有些欠考慮了,猶豫了半天,走到朱由校近前只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