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內閣首輔,這是現如今文臣所能達到最頂級職位了。
不僅品級是正一品,權勢也高,現如今被稱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是沒有絲毫夸張的成分。
當然,那也要看這個位置上坐的人是誰了。
比如曾經獨霸朝堂的首輔張居正,在內統領百官,在外有悍將戚繼光拜于他的門下,在地方上也有其大量的門生故舊替他傳達和執行命令。
哪怕當時的萬歷皇帝也對其言聽計從,不敢違越。
但是張居正之后,大明朝就再沒出現過這樣一個強勢的首輔了。
雖然沒有這樣強勢的人再出現,但是首輔這個職位依舊顯赫,無數科舉士子,從啟蒙讀書時開始,就無不想坐上那個位置,從而青史留名。
坐上首輔這個位置的人,其一舉一動,每一個決定,都會對朝局,對大明朝產生一定的影響。
最近幾日,六部之中有將近二十位高級官員一同辭官歸家,其中光部堂級別的就有三人。
這樣的境況,哪怕是在萬歷時期也沒有出現過,想不引起人們的注意都不行。
這二十多位官員,起初上辭呈之時,確實存了要隱退之心,無他,文人們最看重自己的名聲,而這些官員被自己昔日的同僚競相彈劾,其中不乏一些之前是自己的坐師,或者學生,亦或者同鄉同科。
世間最狠的就是自己人的背叛,最怕的也是自己人背叛,只有自己人才最了解彼此,捅起刀子來也最狠毒。
現在這些官員們全都被自己人背后捅了一刀,只感覺老臉都要丟盡了。
緊接著,彈劾他們的那些奏疏竟然還都登了邸報,流傳于民間,使得這些官員更加無地自容,恨不能找個地縫鉆進去。
于是,一氣之下,紛紛上了辭呈。
但是慢慢的,這些官員們也回過味來了,這是被陛下擺了一道啊。
有的已經決心要離去,不再留戀,而有些卻迷戀于高高在上的權勢,不愿放手。
于是,這些不愿走的官員們又聯合了其他一些同僚一起上辭呈疏,本著法不責眾的想法,陛下您還能把我們這些人全都罷官不成?
要么一起留,要么一起走。
對于這樣的威脅,朱由校根本不為所動,來多少辭呈就批準多少,到了最后甚至連三辭三讓這樣虛假的客套都沒有了。
朱由校的狠絕是官員們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大大超乎了他們之前的預料。
而此刻,官員們想到了之前一直沒有發聲,仿佛一個沒事人一般按時到內閣當差,按時歸家的首輔劉一璟。
都希望他可以拿出一個態度來。
要么就如萬歷年間一般,率領百官抗爭到底,要么就在皇帝和百官之間做個和事佬,給雙方一個臺階下,讓雙方都有面子。
至于劉一璟會站在皇帝的那邊,一起來對方群臣,對于這種結果,百官們根本就沒有去想過。
劉一璟最近時日,只感覺心力交瘁,時常茶不思飯不想,暗自發呆。
世人只覺得做了首輔之后就可以一呼百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只有坐到這個位置上的人才知道,所需要面對的究竟是怎樣的環境。
一方面要掌控百官,否則首輔只是個空架子,發出的指令根本無人用心遵從;另一方面還要應對皇帝的各種旨意,不能不執行,又不能全部執行,其中分寸,實難拿捏。
此外還要時刻防備著內閣中其他輔臣們。內閣的機制就是,前邊的人離職了,后邊的人才能再進一步。在這樣的制度下,內閣中晚進的輔臣,無時無刻不想著將之前的輔臣給擠下去,好讓自己上位。
這還不算,首輔還得交好宮里的太監們,尤其是司禮監的太監,否則自己票擬好的奏疏,人家不給你批紅,蓋章,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