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復始之下,百姓們手里的田地越來越少,要交的稅卻一層不變,而士紳豪族們手里的地卻越來越多。
直到百姓們忍無可忍,揭竿起義的時候,便是一個王朝真正滅亡的時候。
所以王安在最后疾呼道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此刻,朱由校拿著紙張的手都在不住地輕輕顫抖著,可是其堅毅的面龐卻在盡力不讓人們發現自己心中的憤怒和恐慌。
自己雖然來自后世,對于大明朝的滅亡有著自己的理解,可畢竟不曾真正親眼看到過,更沒有機會去到民間仔細探查。
此時看著王安所說的一字字,一句句,卻似針扎一般難受。
朱由校知道,要想改變這一切,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可讓他難受的是,事情多拖一分鐘,百姓們就要在水深火熱中多煎熬一分鐘。
這對于一個曾經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人來說,絕對做不到熟視無睹。
深呼吸了好幾口氣后,朱由校靜下心來,繼續向下看去。
王安對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促成這一切的原因便是海貿。
看到這里的時候,朱由校神色微微一愣,難道王安也和那些頑固文臣一樣,認為閉關鎖國才是對的?難道不知道世界將來的歷史進程將是屬于海洋的嗎?
雖然心中有些不岔,但看完王安的那一套理論后,朱由校竟然覺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王安是這么說的,海貿走私給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們帶來了大量的銀子,而這些商人們賺到銀子后想的卻不是讓這些銀子在市面流通,而是選擇將這些銀子儲藏起來。
一方面是因為海外銀子源源不斷的流入大明,促使茶葉,陶瓷,絲綢等商品價格的提升,如此才有了士紳豪族們大量種植茶葉等植物的舉措。
商品價格上漲的同時,另一方面士紳豪族們又將賺回來的銀子埋在地下藏起來,不僅如此,他們還利用糧價的起落大肆搜刮民間的白銀,再次儲藏起來。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在民間銀貴糧賤。百姓還得用低賤的糧食換取銀子來納稅。
這還只是民間,在士紳豪族們來說,有了大量的銀子,總不能一直留在地下腐爛吧,銀子在地下又不能錢生錢,于是就開始尋找可以投資賺錢的契機。
在大明朝的社會里,可以投資的項目實在太少了,在世人的固有認知里,只有土地才是可以永恒不變賺取利益的東西。
于是,有了這么大筆銀子的加入后,士紳豪族們兼并土地的步伐越來越快。
最后王安誠懇呼吁朱由校陛下應盡快頒布禁海令,效仿太祖,用酷刑以正綱法!
如果不是王安對于海貿有著自己的一套認識,并且還有些道理,朱由校都要懷疑他記錄的這些東西的真實性了。
難道這就是當年太祖禁海的真正的原因?難道這就是原史中清朝繼續禁海的原因?
朱由校不由的想到這個問題。
這或許就是這個時代給予這些人的局限性吧,讓他們考慮問題的方式簡單又粗暴,既然海貿有著這樣的弊端為何不去想著解決這些問題呢,而是選擇直接一刀切,倒也干脆。
就像腿疼,不想著將其醫好,反而一刀把腿砍下去截肢了。這……
到了這里的時候,一整沓紙基本快要被看完了,最后王安又寫到了大明境內的治安問題。
用王安的話說,民間械斗不斷,盜匪橫行,其本質原因便是因為民心,民心已亂。
用二十一世紀的話來說的話,就是百姓們沒有安全感,對于朝廷缺乏信任。
正因為這樣,才使得民間各種謠言四起,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大面積恐慌。
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王安剛剛去到東南,便有謠言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