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首破陣子,駱永勝有了和章炎對面而坐的資格。
這還是駱永勝這輩子第一次和章炎這種身份的官員進行交流。
洪州刺史,放到后世怎么也是個副部級的大員了。
雖然在這個時空僅僅是個正四品,還是個沒有任何實權的泥胎菩薩,仰仗都督府鼻息而活。
“早前,本官還對駱小友有些誤會,今日相見,當釋懷誤解。”
得到了這首佳作,章炎的心情非常好,兩相比較便對曹德貴等本地商人過往的交情不屑一顧起來。
就算有幾年交情又如何,那些人有能夠幫助他章炎晉身的資本嗎?
顯然是沒有的,而今天駱永勝給他帶來的,卻是足夠。
一首詩而已,能讓一個官員升遷嗎?
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要看放在哪朝哪代,在宋朝,靠著錦繡文章躋身仕途的不在少數,若論最出名的,當屬晏殊。
晏殊自幼神童之命美傳江西,年不過十一二歲便可縷創佳作詩詞,于是當地的按撫、學官做了一件不合規矩的事。
在晏殊十四歲的時候直接‘保送’。
即不參加地方科舉,直接保送到汴梁參加殿試,更離譜的事情還在后面,宋真宗一看這神童做出來的文章也是喜愛的不得了,直接大筆一揮,賜了進士及第。
十四歲的進士就這么誕生了。
十七歲的時候晏殊就官至光祿寺丞,執中央九寺之一,連回家丁憂都被趙恒奪情召回,圣眷之隆,真宗朝無人可出其右,宰相寇準想壓壓這晏殊,都被趙恒斥責。
可見在宋朝,無論是皇帝還是整個仕途官場的大環境,對文采斐然者的喜愛甚至說溺愛已經到了無視規矩的地步。
而駱永勝送給章炎的這首詩,真正寶貴的并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之意恰好貼合這眼下的政治大局,以章炎的政治嗅覺,自然可以看出其中價值。
皇帝要北伐,做臣子的當然要支持,這便是政治正確。
駱永勝的歷史水平再差,也知道檀淵之盟,既然眼下大宋還沒有簽署這一喪權條約,那就說明北伐還沒有開始,這首詩便是恰當的。
如果檀淵之盟已經簽過,他就萬萬不敢給章炎送這首詩了,不然可是要掉腦袋的。
“駱小友雖然年歲不大,但既然是河北定州人士,想必對邊疆之事還是有些了解的。”章炎手壓在那信上,沉吟片刻,問道“本官久在江南,不知眼下北疆戰事,這詩詞傳出去容易,收回來難啊。”
這句話便是找駱永勝幫忙了。
北方的情況他章炎知道的不多,貿然把這破陣子傳出去,屆時萬一真入了圣聽,皇帝一開心把他章炎調進汴京褒獎,他到時候御前對答,說什么?
天知道北方打成了什么樣子,該怎么接著打。
要知道在此時的宋朝,怎么打仗可不是武將說了算,而是他們這群文官天天在樞密院里對著地圖琢磨,而后畫一堆亂七八糟連自己都看不懂的陣圖送呈皇帝,最后再轉下達到前線,一線的統兵將領唯一要做的,僅僅是按圖行軍即可。
打贏了就是皇帝的功勞,打不贏就是武將指揮不力,該革職革職,該殺頭殺頭。
面對這個問題,駱永勝的大腦開始瘋狂轉動起來,回憶著歷史上檀淵之盟前后的碎片。
哪一年的事來著?
想不起來了,但說是現在這位皇帝登基沒幾年的事,是宰相寇準提議的親征。
也就是說,等寇準當了宰相,那就差不多該打仗了。
思忖片刻,駱永勝來了主意。
“回堂尊的話,草民家世居北地,正是因為為了逃避兵禍故而南遷,眼下北地摩擦不斷,契丹賊寇掠成性,尋釁邊關,料想王師伐罪已是不遠,只是南下途中,草民偶然間聽得人言,時下朝廷中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