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的內閣臨時會議結束了,最終形成的決議還是以之前寇凖的折中對策為主要核心,不過在處罰上稍微加大些許。
那便是如果此刻在曲阜的士子儒生繼續圍堵、阻撓童學的開學授課以及山東教育司的工作,那么所有人都將會被抓捕,判以數年乃至十余年不等的刑期。
至于駱成文提到的殺,寇凖沒有采納。
那太狠毒,對一群學生沒有必要。
更何況,這群學生很可能也是被人慫恿鼓動的,幕后黑手才是關鍵。
“說不準就是四大家干的。”
這只是寇凖的猜想,故而即使心中覺得可能性很高,但寇凖并沒有拿到會議上去說,他不想繼續節外生枝,起碼在這個時候不應該節外生枝。
為什么,因為他是內閣首輔。
作為大楚政壇第一人,到了這個位置上做事情,最重要的當然是應該先摸清楚駱永勝的打算。
山東的事駱永勝顯然是早已知情,但他卻推病不出,不想討論,心里想的啥?
真的只是因為駱永勝覺得這種小事不足掛齒嗎。
顯然不可能,這也不是一件小事。
寇凖覺得,這內里應該是駱永勝打算考校一下內閣。
通俗一點來說,算是駱永勝交給內閣五人的考卷,以此來挑選他心儀的閣臣或者說能在思想上企及駱永勝高度的閣臣。
以前忙著打仗,內閣找一群有政務處理能力的閣臣對付著,現在要搞建設、大發展,那內閣閣臣就必須得好好物色了。
中央的思想都不統一,那地方還發展個屁啊。
越想,寇凖越覺得極有可能,故而回到居室后也沒有急著休息,而是掌了燈,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
《駱永勝文選》
這些年,駱永勝陸陸續續寫了很多本書,每一本,寇凖都有再看,因為他發現,每一次看駱永勝寫的書,都會有種嘆為觀止的驚訝。
總讓寇凖有一種駱永勝似乎能夠看到千年后的感覺。
每當這種感覺升起的時候,寇凖都搖頭失笑。
這怎么可能呢。
翻開書,寇凖沒有去看書簽那一頁,而是返回到目錄,特意找了一篇名為‘論普遍帝國下的中國及其中央政府’的文章。
“自始皇帝混一宇內、統一六國之后,中國則自然成為普遍帝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達成此成就,始皇以此而引其為亙古未有之偉業......
漢承秦基,亦是普遍帝國之本質,但大陸化普遍帝國之邏輯自會引導皇帝之野心,便是開疆辟土的渴盼。
《漢本紀》和《史記》均有記載,‘武帝之末,海內虛耗,戶口減半’足說明一場伐匈奴之戰,已將整個大漢朝徹底掏空,無數百姓非死于兵戈,而是死于朝廷籌措軍費無度,生生化為餓殍而死。
大量的流民托庇于地主豪強、世家門閥,自此,原本僅有錢有糧、有權有勢的地主豪強、世家門閥在此時借此機會又擁有了大量可供支配之人力,豪族為之誕生,中國進入豪族社會階段。
地方豪族崛起,中央卻已經空虛,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卻采納了張湯的進言,收歸貨幣鑄造權、推行鹽鐵專賣。
看似強化了集權秩序,實際上反而嚴重壓制了社會活力,使民間本就以無力為生的百姓小民經濟徹底崩潰,中央無能為力,再走錯路,默許地方豪族引導百姓施行實物交易。
此記載于《史記·張湯傳》。
大漢的本質是大陸普遍帝國,因此,朝廷的強弱與帝國的強弱是兩回事,朝廷的強弱在乎于對內,而帝國的強弱在乎于對外。
毫無疑問,征服草原的成就代表著大漢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但不代表大漢朝廷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