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開一堂總結會,目的呢是總結遼國人滅亡的主要原因。”
“遼國,是以契丹族為核心,同時由室韋、回鶻、女真、漢族為附屬民族組成的國家,具備游牧、漁獵、耕種等多重國家屬性。”
“人口在五到六百萬區間,擁有軍隊大概五十多萬。”
“從國力來看,這個國家的實力很強。”
“但是他們敗了,敗的一塌糊涂,從我大楚北伐開始,迄今不過七個月,遼國就亡國了,誰能和朕說說原因。”
一臉疲憊的駱永勝扔出了這個問題,然后安靜的等待大臣們的回應。
可惜,回應寥寥。
便是有幾個站出來說,左右無非也就是什么上仰皇帝圣佑,下賴三軍用命之類的廢話。
聰明如寇凖等,基本不吭不言語。
一個是他們自己可能都未必懂,另一個則是即使有想法,但心里也嘀咕,沒有把握。
這么重要的會議,去總結另一個國家滅亡的政治因素,那這種事當然得皇帝說。
哪有做臣子在這里張牙舞爪的道理。
“你們都不說,那就朕自己說。”
“咱們從頭開始說,從草原的政權興起開始。”
“在我中國第一次出現大一統政權秦之前,草原也是一盤散沙,亂七八糟的民族得有十幾個,部落林立,悠然自得的靠著放牧為生,其政治外交態度的體現大概是‘帝力與我何有哉’這么一種狀態。”
“大秦一統,單一的胡人部落再不敢南下入我中國牧馬,且屢屢遭受秦朝的征討,故而使得原本松散的草原各族各部落也開始趨近融合。”
“匈奴單于冒頓殺父奪權,繼而吞并東胡、月氏,草原第一個一統性政權誕生。”
“我們把咱們中國以后的所有王朝政權,在接下來都統稱為中原帝國,再把草原以后任何政權都統稱為草原帝國。”
“草原帝國的興起,是因為中原帝國的統一,兩者具有因果性。”
“因為秦的統一,草原因此而統一,統一的目的就是為了抵抗強盛的中原帝國,迄今至我朝,一千三百年歷史,這其中的政治邏輯貫穿了整個歷史軌跡。”
“漢文帝時期,文帝還要向匈奴單于寄國書,一尺依存長,書言皇帝敬問大單于無恙否?匈奴回國書一尺二寸長,書言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否?
這就說明,在彼時的國際秩序和政治地位上,草原帝國和中原帝國是持平的。”
“后來武帝北伐,草原帝國崩潰,成為中原帝國之附庸,就此第一次解決草原帝國與中原帝國之間的并存矛盾。”
“可是,也是因為北伐,使得中原帝國完全崩潰,大漢帝國內部豪族并起,中原帝國開始衰落,由此盛極而衰,一直到新莽竄漢、到三國分立。”
“所以我們可以說,草原帝國和中原帝國是相互構成的,兩者的并存是一種平衡。”
“草原帝國存在,就會給中原帝國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因為中原帝國需要將大量的錢財用在軍備上。”
“可草原帝國一旦不存在了,那就會造成中原帝國內部的分裂,因為沒有了外敵,中原帝國就失去了斗志,比如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
大唐打遍天下無敵手,軍隊已經到了騎馬這種傳統交通技術所能達到的極致,伊朗高原。
沒敵人了,沒對手了,那就只能放縱了。
放縱,就有了安史之亂。
有了安史之亂,中原帝國開始衰弱,草原帝國二度興起。”
“草原帝國號稱有一個草原魔咒,指幾百年就會換一個民族來主導草原,而中原帝國也有一個魔咒,即國運往往不會超過三百年。”
“依朕看,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