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薩沙僅僅憑借幾張照片,就吸了不少粉絲,會彈鋼琴,長相還這么可愛,看起來就讓人愛心泛濫的,所以很多人沒聽音頻,直接點擊了視頻。
然后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的,作詞、作曲、編曲這三個會出現在mv當中,李一牧的粉絲也早就習慣了,每次看到mv這三個框里都是他的名字。
不過這一次卻出現了一點偏差,那就是沒有“詞”,而是“詩”!
好熟悉的一幕,上一次,看到“詞”寫作“詩”還是《七里香》呢,于是大家對這首歌的期待感更重了,隨著音樂播放,只有鋼琴聲的前奏,單薄的讓人聽出了孤寂感。
漸漸地,隨著貝斯與鼓點的加入,鋼琴聲也變化了節奏,問題就是好像變換了也沒有讓那種孤寂感產生變化,依然還是那么讓人聽著覺得悲傷,不像是在聽流行樂,更像是在聽古典音樂。
畫面中,孩子們恐懼的眼神便告訴了大家,這不是一首簡單的流行歌曲,很快,小女孩薩沙出現了,她面無表情的彈奏著鋼琴的前奏,讓人不寒而栗,這還是那個海報里看到的可愛的孩子嗎?怎么莫名感到驚悚??!
滿面短胡,看起來就很滄桑的李一牧出現了,他站在了演唱臺上,背景是面無表情、麻木的孩子們站立在斑駁的小房子前,配合致郁的濾鏡,讓人感到內心沉重!
光,輕如紙張,光,散落地方,光,在掌聲間隙中它慌亂...
三小句,就讓有些人知道了為什么寫作詩而不是作詞,這是一首現代詩而做的歌曲,不同于其他詩中,光給人帶來的希望感,在這首詩里,光被描寫的很脆弱,輕如紙張,一碰就碎。
伴隨著說唱的進行,大家也聽出來了,這是一首在現實的訴說著戰爭殘酷的歌曲:
惡夜燃燭光,天破息戰亂,殤歌傳千里,家鄉平饑荒!
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眼,都能讓人感受到戰爭帶來的沉重傷痛,副歌會升華嗎?不會,副歌依然是真實的描寫,雖然音調很高,但“說書人”李一牧依然是壓抑著情緒,平靜的在唱。
而就是副歌這幾句演唱,更能讓人感到難受,因為歌詞太容易讓人心痛了:
孩子們臉上的希望是什么形狀,是否醒來有面包當早餐,再喝碗熱湯。
農夫被燒毀土地跟村莊,終于拿起槍,她卻慢慢習慣放棄了抵抗...
...
聽完這首歌,沒有人能像歌里的說書人那樣平靜,每個人的內心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波瀾,熱評第一條,發出點贊數就一直居高不下的評論是:
“慶幸自己生在一個強大的國家,我愛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