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憲把回信交給臧朝元后就不再管了,畢竟打仗是這些官兵將領所擅長的,他這個不懂軍事的人就不用再指手畫腳了。
萬陵縣這里,除了那五十名要參加府試的考生外,還有五名萬陵縣的考生也要參加嶺南府的鄉試,以便獲得會試的資格。
如果在鄉試通過了,被正榜所取的人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這五名要參加鄉試的考生也不是萬陵縣本地人,都是逃亡到萬陵縣或者投靠到萬陵縣的,他們要冒籍取解,即離開本籍貫,到其他州縣參加府試,以取得解送資格,再到京師參加全國性考試。)說白了就是一些lq高考移民。
張克文的孫子張慶元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早在十三歲就在當地取得了秀才身份,來到萬陵縣后,在他祖父張克文的教導下,學識大進,而且張克文也認為可以去府城參加鄉試了。
雖然大晉朝官府對冒籍取解這種現象也有向相關的規定加以限制,諸州鄉貢舉人必須在本貫參加鄉貢考試,但是舉子取解不由本貫的風氣并未因此改變,
而且隨著大晉朝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省試登第人數與發解諸州的區域比例逐漸出現失衡的現象,有的應試士子為了增加登第的機會,便附籍于登第率高的府州以實現寄應的目的。
冒寄取解,就是典型的高考移民方式,但是在參加禮部省試時,必須接受禮部和戶部對舉人的戶籍核查。
因此,舉子若要到他州取解,勢必要在他州重建自己的戶籍,方能通過戶部核查戶籍這一關,于是很多舉子往往通過各種關系到京兆府等其他府州寄應取解。
而且舉子為了確保取解成功,還經常利用各州府試在時間上的差異,在不同府州多次參加州縣取解府試。一些舉子在本貫參加府試取解不成,便跑到他州參加府試,甚至想辦法參加國子監的取解考試。
為了保障這五名舉子在嶺南府取解,李昌憲早在一個月之前就給幾位舉子辦理了戶籍,所以這五名舉子現在都是堂堂正正的萬陵縣人,參加省城鄉試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縣試后不久,那些獲得府試資格的五十名考生還沒有好好地休息一下,就要到嶺南府參加府試了,可謂是十分緊張。
府試的規矩其實跟縣試差不多,但是主考官就是嶺南府的府尹大人茅正了,縣試合格后才有資格參加府試,府試合格后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為了照顧這五十名考生,李昌憲讓縣衙派兵送到了嶺南府,也托了萬陵縣到嶺南府的道路修建的很好,一天的時間就到達了嶺南府。
這一次李昌憲跟著到嶺南府去,一是給各位考生壯壯膽子,另一方面是因為又到了交納賦稅的時間了,他過去就是要和府尹大人商量一下賦稅的問題。
今年不同于往年,就連府衙的人都清楚萬陵縣的總人口增加了,經濟上也有了大的發展,所以在繳納賦稅問題上,眾人都認為應該給萬陵縣增加賦稅,甚至有人建議要求萬陵縣上年隱瞞了,還應該補稅。
補稅是不可能的,李昌憲這次去還要求府衙這里給萬陵縣減稅。
而且李昌憲要求減稅的觀點還是很充足的,年前和石國發生了戰爭,還有接受了這么多的難民,還是一時半會沒有消化點,萬陵縣縣衙已經是入不敷出了。
哭窮誰不會,嶺南府怎么不給下面的六個縣增加稅收,怎么單單都盯上了萬陵縣?
上年府尹大人答應萬陵縣的一百五十萬兩銀子只兌現了一百萬兩,李昌憲打算也要回來,即使要不回來,也要抵扣一部分賦稅。
而且李昌憲已經加入太子一黨了,所以李昌憲認為有必要去拜見府尹大人,和這個以后同朝為官的府尹大人打好交道,以便在太子殿下登位后可以相互支持。
到達嶺南府后,李昌憲讓人先安排五十名考生到客棧去休息,然后他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