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擋,最多就到玉門關,而且到達那里的時候水汽已經極其稀少了,玉門關外就是荒漠苦寒之地;北面是蒙古高原,就更不用說了。
這就是玉門關外春風不度的原因。
所以如果想打通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必須拿下陽關和玉門關,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在離開兩關以后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它們都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和連歐亞的重要門戶,出敦煌后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
萬陵縣大軍行進過程中,阿布達不斷查看玉門關守軍的消息。
玉門關將領張守業,早年曾經是一名小小的安西軍校尉,因為在西域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被朝廷加以重任,駐守在玉門關。
雖然守城官兵不多,僅僅是五千人左右,但玉門關軍兵訓練有素,而且英勇善戰,在突厥部落屢次派兵來打探軍情時,都會被張守業帶人迅速擊潰,讓突厥部落的大軍很難深入內地。
將是良將,兵也是好兵,但張守業卻是一個頑固之人,只認朝廷,從來不聽從外來勢力的安排。
在晉順帝在位期間,他對幾位皇子都不假眼色,誰的面子都不給。
建興地登基后,雖然張守業表面上遵從朝廷的旨令,但是實際上卻是聽調不聽宣,有著極強的獨立性和自立性。
對于宣平帝更是如此,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表示,一直扼守在玉門關,切斷了中原內地和西域之間的聯系。
這也是李昌憲一直無法得到李云鶴具體消息的根本原因。
在萬陵縣大軍進攻隴右道之前,李昌憲就明確表示過,一定要拿下玉門關,即使張守業是名將和良將,只要他阻塞絲綢之路,擋住萬陵縣大軍前進的道路。
對于張守業,其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字:死!
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一點大局觀,還是一個愚孝和自大之人,留著他干什么?
無論哪一位皇帝登基,都不會讓這樣有反骨的人存活在世上。
所以阿布達沒有像以前對待其他城池那樣,先勸服,后招降,實在不行開始武力威脅。
但這次,阿布達讓人直接下通牒,大軍到達之日,就是攻城之時,希望玉門關的所有老百姓趕緊撤離,不要在城內白白喪失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