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赦典禮辦的很隆重。
高臺上,武則天今日著袞冕,十二章服,望去精神煥發,威嚴十足,旒珠后的鳳眼炯炯有神。
左邊是太平公主以及李旦等李家宗室,右邊是武家子弟。
其余文武百官各依班次分列在陛階。
御道上則是一群囚犯,外圍是成千上萬的老百姓特來觀禮。
諸僧梵音,樂章如潮。
隨著一番冗長的禮儀之后,鼓聲漸漸消失,整座皇城也安靜下來。
禮官一聲令下,百官中走出一個飄逸儒雅的中年官員。
吳富貴悄悄推了史爭鐸一下,低聲問“這是要干啥?”
“呵呵……”史爭鐸扯了扯嘴角,忍俊不禁道“他叫宋之問,才華橫溢聲譽遠布,大抵上去給陛下獻詩吧。”
“那你因何發笑?”
吳富貴更不解了。
你作為讀書人,看到大才子不應該敬重么。
史爭鐸趣聲道“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之問慚憤。”
本來心情壓抑沉重的張易之,聞言也不由莞爾。
宋之問才華橫溢,又長得器宇軒昂,可他太想進步了,于是毛遂自薦,欲登女皇的龍床做面首。
可惜宋之問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口奇臭無比。
武則天曾親口跟身邊的人說“宋之問口臭熏人,朕無法忍受。”
于是宋之問做面首的美夢化為泡影,此事也淪為神都城的笑柄。
經過史爭鐸一番解釋,吳富貴小聲吐槽“明明可以靠才華吃飯,卻偏偏要靠臉,自取其辱耶!”
頓了頓,又自鳴得意“換做是俺自薦,陛下想必會斟酌考慮一番。”
張易之和史爭鐸立刻別過臉去。
陛階上,宋之問聲音洪亮無比,張易之也沒心思去細聽。
什么“西王母”,什么“瑤池”,什么周朝萬象更新太平盛世,什么堪比秦皇漢武……
反正就是一首華美虛夸的應制之詩。
說句實話,以張易之的鑒賞水平,這首詩當真稱得上精妙絕倫。
不過跟寡婦的裹腳布一樣,不臭但長!
比白居易的《琵琶行》還長一倍,聽得張易之非常無語。
關鍵宋之問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朗誦,聲情并茂,詩中跌宕高昂處,他還沉溺在情緒難以自拔,念得愈加緩慢。
幸好這廝的詩作沒被納入語文課本,否則又要折磨多少學渣……
眾多囚犯已然昏昏欲睡,吳富貴更是垂著頭,呼嚕聲都快響起來了。
終于,長達一刻鐘時間。
宋之問念完最后一個字,他自信昂揚站在場中,微風吹拂,才氣四溢。
“嘔…”
幾尺外的狄仁杰臉都綠了,拿官袍遮面,差點把隔夜飯吐出來。
口氣也忒臭了,這酸爽,老夫真是倒霉透頂。
蓋因重臣們都在站在第一排,宋之問雖是背對著他們,但氣味還會隨著風飄蕩。
“善!好詩,大賞!”
高臺上,武則天自御席立起,俯瞰全場,兩手微微平伸,語氣亢奮有力。
其他官員也撫掌高贊此詩,雖然他們不屑宋之問的人品,但不能否認,論才華,他們拍馬不及。
宋之問傲然屹立,他還想再多留一會,享受那萬眾矚目的感覺。
卻聽禮贊官洪聲道“傳司刑寺囚犯代表張易之!”
張易之!
話音一落,百官的表情有些玩味。
這小子還真是大難不死,忤逆陛下還能逃過一劫。
一些大臣,例如狄仁杰,神情卻帶著欣慰,如此有風骨的后生,若被秋后問斬實在可惜。
張昌宗悄悄暼了一眼陛下,見她沒有發怒,才放下心來。
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