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掙的也被婆婆納入公中收入就不好了。
“對,各人掙的各人得,家里不需要你補貼。”張楊氏這才發現嫂子也是一個心眼多的。
犯得著和自己較真嗎?
原來,以前一直覺得好都只是她覺得而已。
看看這個樣子,要早知道,怎么也不能變成一家人啊。
都說有其母必有其女,可不就是這樣的。
大嫂原來是一個上不得臺面的人啊。
張楊氏后悔得要死!
她怎么以前就眼瞎沒發現呢。
“去吧,霜兒,明天就跟著你婆婆去做工。”
“嗯。”楊霜總算開了金口同意了。
張楊氏心里嘆息一聲。
就不知道,這兩口子來是為了什么。
“前些時候我給家福說了想來上古里村找陳員外佃一些地。”楊小滿不知道女婿出門的原因“沒想到他出去營生了,這事兒……”
“這事兒沒問題,我去給小路說說就行。”張大柱雖然有一萬個不喜歡二兒媳的理由,但這大舅哥還是不錯的“你打算佃多少地,我帶你去看看吧,我知道還有哪些地沒佃出去。”
“那就太好了。”楊小滿打算佃上十畝“這帳啊,不可細算。你看我如果佃楊老爺的地,一畝多五十斤谷子,一年就多出五百畝了,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也是。”張大柱想有道理,節約歸已。
至于離楊家坳遠這種事兒壓根兒就沒放在心里,莊戶人家最不值錢的就是勞動力。
能從田里收回來還怕干谷子挑不回去?
楊小滿跟著張大柱去河灣的路上,就說起了河灣變化。
“早些年,河灣只有一個房子呢?”
“是啊,那是江管事的,現在賣給了許家。”
“這許家怕是有些來頭吧?”楊小滿小聲問。
“有什么來頭,都是莊戶人家,小蘭栽秧打谷什么都做呢。”張大柱道“人家勤奮會算計,日子自然就好過一些。”
“你們在河彎的院子是租給韓掌柜的?”
“是啊,租給他開手工作坊,村里好些婦人在這兒做工的。”
“那可真好,你們這村里啊,比以前好太多。”
“主要是天干年頭沒受到損失。”張大柱道“大家都是團結一致的,相互幫襯,那一年就我們這個河里有收成。”
“那倒是,那倒是。”這個問題四里八鄉的人都是知道的。
張大柱帶著楊小滿來到了陳家。
“張大叔,夫君去了鎮上還沒回來。”許欣儀抱著孩子招呼孟娘上了茶“回頭他回來了我讓他去找您。”
“不礙事兒,不用上茶了,那我們先回去了,晚些時候再來看陳大夫在不在家。”張大柱拉一了把已經呆住了的大舅子“哥,我們先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