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本事展現給自己麾下的將領看看。
畢竟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換句話說牛了不出來裝裝,那怎么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李適回到了咸陽的議政廳馬上召集眾人商議,項策羽也回到楚軍軍營與之商議。
而在李適與項策羽后,第一個感受到天地精氣變得活躍的人就是韓知兵。
對韓知兵來說,個體實力增幅對自己并沒有太多吸引力,但是這種幾乎整個世界都精氣復蘇的環境,對韓知兵而言,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因為這一種精氣復蘇只要不是個人的,那自己就能將其運用到戰爭體系中。
“孫子構筑了兵家體系,吳起研究出了素質類體系,白起研究出了意志類體系,現在卻是輪到我了,也許這陡然變得活躍的天地精氣,便是我要研究出來的新戰爭體系!”
韓知兵忍不住握緊拳頭,心中不自覺的有著無盡構想,開始推演未來的戰爭模式。
說實話,兵家四圣相互之間的差距并不大,甚至其他人如果生在孫子的時代,說不定就會替代孫子構建出一個大同小異的兵家體系。
但誰讓孫子最先生在了那個時代,自然孫子就是兵圣,其他人只能給孫子的戰爭體系添磚加瓦。
一個四圣靠著畢生心血研究出來的戰爭體系,要么隨著時代變化被拋棄,要么就需要一個在兵家才華上遠超越孫子的人重新構筑一份比孫子的兵家體系更優越的戰爭體系。
而這些人首先要做得便是到達孫子指揮體系所能夠到達的指揮極限,能完美把每分指揮都發揮出將士們的力量,把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每一個方向都能隨心所欲的運用。
這基本上就是十哲最低標準線,比如說諸葛亮就是這種全能型,什么都行,但循規蹈矩。
當然更多的十哲選擇得是通過打破孫子定下的戰爭規則,比如孫子兵法提出“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但樂毅教育你什么叫做一戰破齊國,連下七十城!
而在覺察甚至到達孫子構筑的兵法體系極限后,如果還有能力因地制宜根據自身需要構筑適合自己的戰爭體系,比如吳起的素質類體系,白起的意志類體系,雖然算不上完全脫離兵家體系,但至少是制定出屬于自己的兵家規則,那他們就是四圣的水準。
而韓知兵的目標,正是如同吳起,白起一般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兵家體系,制定屬于自己的兵道規則,至少這一刻的天地異變所帶來的精氣復蘇,讓韓知兵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