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野戰軍能通過戰功來兌換功勛,但對普通預備役來說,除非他們能夠成為主戰軍團,否則從其他渠道是沒辦法獲取到功勛的。
自己總不可能讓他們把種田種出來的好壞作為戰功獎勵。
畢竟說到底,他們是軍隊,不是工人,他們是預備役軍團,不是預備役農民。
所以必須要給與他們軍功獎勵,讓他們記住他們軍人的身份,否則現在亂世在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什么,但時間長了,預備役說不定真就忘記了自己身為軍人的身份了。
所以,李適便把救援因為自然災難的百姓也算作了軍功。
尤其那種地震、洪水、山洪爆發,等等對百姓的救援,都列入到了預備役的軍功中。
李適想要繼續樹立自己的軍隊是人民軍隊的信念,畢竟說到底自己真是農民的軍隊。
對比起其他諸侯國基本上祖上都是貴族,但李適還真就是底層一步步走出來的。
李適不希望自己的軍隊跟百姓產生割裂,那最好的方式那就是提高軍人待遇,但同時在百姓需要時,麾下軍人能出現在百姓面前,幫助他們去解決,他們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一次,兩次,三次……隨著時間沉淀,自然而然就是在預備役將士們心中留下一個信念,在百姓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需要把自己的命給填進去。
這就是李適所建立的軍隊來自人民百姓的最好證據。
所以,隨著預備役制度的建立,這種遇到了自然災害,災難時第一時間救援百姓,災難后幫助百姓進行基礎設施恢復,對預備役將士來說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
每次災難來臨,便會有好些名士兵的爵位,能夠借助災難中的優秀表現進行升爵。
所以,士兵們對災難并不感覺到畏懼,相反,士兵們都盡可能在災難中去拯救更多的人。
也許正是預備役士兵們這般的行動打動百姓,讓他們感覺到了紅衣軍的親切。
所以幾乎有預備役駐扎的地區,當地百姓都時不時會給預備役的營地去送些吃食,當然軍隊也會直接付錢,后來漸漸成為了官方的采購。
作為曙光體系塑造者的李適隱隱約約發現,隨著預備役制度建立,原本以為會隨著社會穩定讓曙光體系逐漸萎靡的情況并沒有出現,相反曙光體系反而成為最容易訓練的體系。
比如此刻駱甲從預備役中挑選的五萬將士,其中至少有三萬擁有曙光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