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爭奪一處山寨這等小事自是上不了京城皇宮政事堂的。加上瓦崗山距離洛陽、濟南、薊州等處又遠,如此小規模的爭斗也不足以引得幾處門閥的注意,所以爭奪瓦崗這一仗文皇楊堅毫不知情。現在引得朝堂震動的大事就是已經開始挖掘的通濟渠一事。這天的朝堂之上便有大臣上疏參奏晉王,弄的文皇在上也是左右為難。
“陛下,晉王千歲在潼關河口處私自開河,修筑廣通渠,雖未動用我戶庫錢糧,但本官以為此舉頗不智也!”戶部侍郎唐令臣這時正在朝堂中就晉王開廣通渠一事發表著自己作為戶部主官的見解。
“潼關至我京城雖只有300里,但沿途多有士族官紳土地田畝,開渠勢必引得民心不穩,此不智一也;原本黃河有支流渭水通我京城,為何不將渭水拓寬拓直?且不傷士族利益,此不智二也;動輒調用20萬民壯開渠,若激起民變,則直接禍及京城,此不智者三也!有此三不智,還請陛下下旨讓晉王千歲收回成命為宜。”這唐令書原本就是依附太子楊勇的,若是開渠成功,無疑將令晉王勢力高漲,這對太子極為不利,故與越王等太子擁躉們商議后,便由他在朝堂發起異見,逼迫文皇向晉王施壓。
“陛下,老臣不同意唐大人所說。”太傅宇文述趕忙出列奏道,“從潼關到京城一線多為山地,士族官紳土地很少,晉王殿下早已想到此處,也有對應的補償,不至于使民心動搖;唐大人是不知渭水水情,那渭水水量少,河道窄且彎曲,河底也極不平整,若是沿用渭水河道,工程量極大,不可取也!千歲在河東調集20萬民夫開渠,征募的都是閑散之民,且按天給付勞酬,自是歡喜哪能民變,質疑者乃是庸人自擾爾!陛下,廣通渠成,河東郡、洛陽府以致山東貨物糧食都可用船走水路直入我京城,乃是快捷高效之途,為后代計,也是造福多矣!老臣以為當放手讓晉王殿下施為。”楊二開廣通渠一事早就與宇文述商議過,早將個中好處告知宇文述了。在這朝堂中一番言語也不過是在重復楊二的一套說詞罷了。
“陛下,本相認為這廣通渠規模并不大,牽連的利益并不多,若是建成確實對我朝有利,且利在千秋,可讓晉王千歲試之!”高熲見文皇又拿眼來望自己,便上前說道。其實在他心中也是暗自驚嘆晉王的氣魄和遠見的,有諸多好處,不由得他不挺。
“眾卿還有誰有話說?”文皇先是臉色嚴峻,但聽了太傅宇文述一席鏗鏘有力的話后,已將心中心結解開了,又聽到自己信任的丞相高熲也贊成開渠,心中便不由得輕松愉悅起來了。
“陛下,還請三思啊!”蘇威、韓洪等人急出班奏道,但又無反駁之言。
“嗯!誠如高丞相所言,無非是300里的工程,年內即可完工,中原物資、錢稅等都是旱路運抵京城頗為不便,且需要動用極大人力、物力和牲口,成本極高。即是我皇兒出人、出錢開渠,那就讓他去弄好了,我等靜觀其變就是。此事無需再議!”文皇見反對派也說不出什么了,便一錘定音,持不鼓勵也不反對的態度。
至此,有文皇的態度后,沿途士紳即便不滿也不敢公然反對,更不敢頂風鬧事了,這為楊二開渠奠定了好的社會條件。
下朝后,宇文述將廷議的經過和結果寫成書信,令府中心腹下人急送河東潞州轉不知去向的晉王手中。
確實是不知楊二此時的去向,就連潞州裴世矩等人也是不知的,只知道他去了山東地界,早先說過要去登州看港口看海,也說過要去泰州泰山拜謁天地,到底去往哪里無人可知。誰曾想過這年輕的王子竟然易容混跡于江湖豪強之中?就是心細如絲般的柴紹看出些端倪,也都不曾想到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