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聽說那劍南之地崇山峻嶺不說,還少有人煙啊!到那里去營建一個水陸碼頭是否適宜?還請陛下三思為宜啊!”內務部副相高熲首先攆須質疑道。幾位內務部的大臣也都是搖頭不已,似乎都持反對之狀。
“陛下,不如老臣將陛下之意行文之后發往益州刺史柴紹處,令其選派人手前往劍南實地考察一番之后再說。”穩重的裴世矩建議道。
“嗯!裴公說的在理。那里現在到底什么樣子?朕也不清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片領地廣有歷朝歷代躲避戰亂的百姓并不缺人口,只是較閉塞罷了。那就依裴公之言,由內務部發文到益州。另外,防務部也發一道文到安南州水師魯明星部,令其派出一隊船只由湄公河下游沿江而上,探查沿江民情,繪制地理圖本上報。”
“是,臣遵旨。”裴世矩和宇文化及忙起身應道。
“還有,黎陽到涿郡這一線的鐵軌是否開始動工了?朕給的一年修通期限能否確保通車?”
“稟陛下,黎陽至涿郡鐵軌鋪設已經開動了,目前工程進展順利,鐵軌鋪設已經要到內黃縣了。沿途因有永濟渠水運的協助,應該不用一年時間便能完成通車的。”李春從裴世矩身后起身答道。現在的工地現場已經無需他這樣級別的高官到場了,鋪路的民工及工程監理人員都是從西線敦煌調過來的熟手,所以施工的進度還是比較快的。
“好!這條線必須在期限內完工,待東征高句麗時,我軍后勤糧草的運送才能確保。”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既然已經有了永濟渠足可確保東征之軍后勤運輸,為何非要在往涿郡鋪設一條鐵軌?如此便有勞民傷財之疑?”能說這話的,不用問楊二也知道必是那魏征。
“呵呵!魏相啊!汝以為涿郡位置如何?”
“回陛下,涿郡乃是我朝東北門戶,可抵御東北方向異族來侵。”
“然也!但請諸卿反過來想一想,若是把涿郡看作我朝攻取東北蠻夷的前線堡壘呢?朕今后還要以涿郡為,將鐵軌鋪設到遼西以致更北方的未知之土,朕要鐵軌鋪到之地今后完全成為我朝國土,永不丟失。所以,涿郡光是通了永濟渠是完全不夠的。”
“陛下良苦用心,臣明白了。”魏征點頭贊許,百官聽了也都點頭稱道著。
“陛下高明!”突然,一個熟悉的聲音響徹大殿,眾人扭頭看去原來又是那排在百官末位處的李密在高聲贊嘆道。
“呵呵!眾卿且試聽玄遂先生所言的高明之處”楊二看著那李密不禁笑了起來,倒要聽聽李密如何拍自己“馬屁”。
“陛下高明!密本世居遼東,一年之中有近半年為遼東風雪所困不得往返中原。那里的百姓每到冬季便只能苦苦挨著日子盼望冬季早些過去,以便投入田耕。遼東人口稀少多半便是冬季漫長食物匱乏,難以活人。如今若陛下將鐵路修至遼東、遼西,中原賑災之糧食便能運往遼東、遼西,百姓便不至于在冬季凍餓而死。同樣,東北物產也能輸送進中原。一條鐵軌便能帶動東北發展,豈不高明?”
“呵呵!知朕者,玄遂先生也!”楊二不禁在心里暗贊著李密。似乎讓其供職軍情處任儉使職屈其才了,楊二心中暗想。
朝議結束,百官各自歸府公干。楊二將商務部盧照鄰、鄭鳳熾、鄭鳳炬三人引入書房,原本商務部副相王博乃是兼職,現身在東萊州主政并未在京城。
“仲堅,去看看世民回來沒有?讓他來書房。”還未進屋,楊二便讓仲堅去叫小李世民來書房。
“朕讓你三人來此是有一事與汝等相商,因此事朕尚未思慮成熟,故不宜在朝議時提出。”待三人坐定之后,楊二小聲解釋著。
“陛下,既然此事與我商務部相關,還請陛下直言就是。”盧照鄰起身拱手道。
“嗯!請問鄭老,汝在我朝各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