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不禁和滿朝文武一道全都會心的笑了。
都知道李太智掌管的齊郡是大隋最富有的地區之一,裝滿區區200艘貨船各種物資,對李太智來說根本不算回事兒。
“好了,說完黑水河、庫頁島開發一事。朕便要說說辛苦得來的鮮州了。李密~說說看這三個月汝在鮮州都做了什么?”
待眾人歡笑完畢,楊二又將話題轉入對鮮州的討論上來,問著新任才三個月的鮮州刺史李密。
“啟稟陛下,三月前臣受陛下所托出任鮮州刺史治理鮮州。臣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入秋前鮮州洪水退去,臣著力組織百姓災后重建家園,復耕土地。目前主要補種紅薯和土豆,預期入冬之前可以收獲。有此兩樣糧食豐收可暫緩鮮州糧荒。二、應陛下之命,臣和同僚重點施行鮮州人口換血工程。鮮州全境應遷出300萬人口,現已組織遷出人口200萬,尚有100萬將在入冬前全部遷出鮮州。另需遷入我朝中原漢民300萬,經由齊郡和東萊郡全力配合,現已完成120萬遷入,還剩180萬也將在明年元日節之前遷入。三、對原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原有士族地主土地施行收繳并重新分配等土地新政正在推進當中,目前尚未遇到阻力,預計還需一年時間,鮮州土地新政制度才能正式施行。至于軍務這塊,請陛下向鮮州駐軍大將楚能問詢。”
“陛下,末將楚能受陛下派遣率15軍駐扎鮮州,在軍務上也做了三件事情。一、除楊蘇文將軍帶走的高句麗國騎兵1萬騎去往北部戰區外,末將依令遣散了原高句麗國軍隊20萬,并將搜繳的刀槍弓箭等全部銷毀,如今鮮州民間已經難得看到兵器了;二、末將依令拆毀了高句麗國所有城池城墻,拆掉北方山中各處要塞隘口,填平了開城護城河;三、末將在鮮州東西兩岸營建了金海京港和漢山港兩座可供我戰艦停靠的港口。”
“嗯~不錯。政軍兩手都抓的不錯,進展已經超出朕的預期了。不過~李密,遷出人口進展朕很滿意,但遷入我漢家百姓方面為何顯得遲緩,這樣不利于來年春種啊!能趕得上么?”
楊二聽完鮮州政軍兩位大員的匯報后,首先向主管政務的李密提出疑義。
“陛下,非是臣不努力,而是從我齊郡和東萊兩地遷出百姓難度頗大。陛下也知齊、東兩郡乃是我朝極為富庶之地,百姓早已生活無憂,故此遷民意愿不強。好在冀州、遼東還有百姓愿意遷入,但要等當地秋收糧食歸倉之后,才能動身。這樣算來,明年元日節之后便是遷入高潮。”
“原來如此,倒是朕考慮欠妥了。真以為齊郡、東萊人口多,遷走300萬沒有問題,現在看來誰都不愿意離開富家啊!李密,不管怎樣,朕制定的鮮州換血計劃必須完成,只可多遷入漢民不可少了。嗯~還有~”
楊二欲言又止道:“李密下朝之后到朕的書房見朕,朕有幾句話不便在朝堂之上說起。”說完,楊二偷眼瞄了下階下座中的魏征,似有心虛之感。
“是,陛下。”李密答道。
“哦~楚能將軍,汝在鮮州做的三件事也非常好,只是~也罷!下朝后隨李密同來朕的書房。”
楊二又是眉頭一皺,言語吞吐狀,惹得文官們紛紛猜忌起來。
“陛下,即是朝議鮮州政務軍務,何不就此殿上討論一番,何必私下商議呢?難道其中還有不可告人之幕?”
果然,楊二的異樣表現惹起了魏征的直諫,言語間都是責問之詞,全不給楊二這個帝王留面子。
“呵呵!魏相差異!非是朕不讓諸卿商議鮮州之事,只是朕突然有些尚不成熟的想法,需要單獨詢問他二人。故不便在此拋出議題。若魏相不信,可在下朝后同來朕的書房,也好為朕參謀一二。”楊二忙解釋著。
他知道,自己若不給個理由,就憑自己方才吞吞吐吐,滿腹鬼胎的表現,群臣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