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如釋重負般起身錘了下腰,搖著紙扇接著說道:“眼下就這一條廣通渠便帶動了幾處經濟發展,帶動了沿河各城鎮繁榮,百姓安康富足,看來這渠還得開,還要多開幾處才是。本王此番入京面見父皇便有意再開一條永濟渠,打通涿郡、河間、魏城和黎陽四城,聯通海河和黃河兩大水系。總長大致為6倍廣通渠吧!一旦建成,先不說會讓百姓獲益多少,就是今后本王出兵征伐北方蠻夷也是一條運兵運糧之捷徑,更可一改北方偏避落后之狀。”
楊二說完,看向幾人,華公明等都呆若木雞般,久久回不過神來。如此巨大的工程在這幾人眼里簡直如同天方夜譚一般不可思議。
當夜,楊二一行便在華陰城驛館歇了,這處驛館看得出是蔡知府早就為迎接楊二到來特別修建的一處高檔住所。楊二這夜睡得非常舒服,也許是乘船累了,早早的便睡了,外間王黛、出塵和阿貝伊三人還在燭燈下念誦著楊二寫的《三字經》、《百家姓》等,非常認真。
吃過早飯之后,楊二并未帶女眷隨同去少華山,而是在華公明和史大奈的陪護下輕車熟路的進入了這個防守森嚴的重地。現在防守此處的大將是李如珪、齊國遠兩位將軍,軍銜同為上校。
進入谷地后,放眼望去整個谷地幾乎已經全部開發了,看不見一處空地存在。在華公明一人及護衛的陪同下,又往內走了許久后,終于進入了一片山谷,在這里又設置了一處關卡,幾十名晉軍士兵在此守衛。
過了關卡后,幾人下馬步行進入,很快便在一處崖壁下的石屋中看到了仍在一門心思作著研究的李春。李春此時已近40歲了,整個人精神狀態還好,一副老農的打扮,如果不說,楊二簡直認不出這就是大隋最著名的建筑大匠師。這個時代的李春不光是精通建筑、建橋,還精通化學和鑄造等,可以說是個全能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一人多專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古代科學家中,比如,孫思邈,又是神醫,又是藥學專家,又是在道學上頗有建樹的得道高人;曹操又是詩人、又是政治家軍事家的人物更是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李先生,本王有禮了。李先生--”楊二走到李春身前小聲說道,但似乎這個正處于專心研究狀態下的李春沒有聽到一般,竟然沒有作出反應來。
“哦!你是?”李春終于聽到了楊二的聲音,忙抬頭看著楊二問道,他這還是第一次見楊二本人,以往多是從麻叔謀口中聽說。
“李先生,這位便是當今我主晉王千歲,還不見禮!”一邊的華公明上前提醒道。
“哦!老夫見過殿下,見過主公了。屋中昏暗一時沒有看見,老夫罪過。”李春忙起身拱手施禮道。
“不妨事,本王今番回京路經華陰,特為看望先生而來。不知先生在忙些什么?”楊二非常隨和客氣的說道。
“呵呵!想必這件火器主公并不陌生吧?”說罷,就見李春從袖口中取出了一件東西。楊二一見不由的笑了起來。
“呵呵!不陌生,不陌生,本王現在腋下正藏有一只呢!”楊二笑著說道嗎,順勢在李春的旁邊一個蒲團上坐了下來。華公明沒有落座,而是一拜之后,到屋外等候去了。
李春一手拿著“短火”,一手摸著白須,說道:“此物,老夫已經研究透徹了,其實原理不難,但要解決的是裝彈速度,裝彈量和射程。現在此物射程僅有不到50步,實在是不中用啊!主公用來防身倒還不錯。”
“是啊!先生,這火器本王也僅用過一次,還是在刺客距我十步之內。準頭也差,不過還好,此物擊發威力很大,彈丸呈散開狀,刺客立時斃命。”楊二解說著。
“老夫正欲改進此物,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裝彈速度要快,還有就是射程問題。麻大人曾說過可以加長槍管來解決射程問題。老夫試過,加長后準度更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