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大多點頭稱是。楊素、韓洪等太子黨人聽了更是相互叫好。
“嗯!這正是朕顧慮之因,高丞相說到朕心里去了。朕覺得還是----”
“父皇且慢!”一直保持沉默的楊二,此時突然叫停文皇。文皇也不氣,只是住了嘴,傾聽自己這個兒子怎么說。
“父皇,各位大人。若只為當前計,自是無需進取,各安天命。竊不聞“生于安樂死于憂患乎!”若是為子孫后代計,當竭力向前,為后代子孫打造一個朗朗乾坤,繁華盛世。”楊二面向百官,正氣凜然般高聲說道,頓時,殿內鴉雀無聲。
“小子,莫空談,說的仔細些。”對面武將班中一人高呼道,眾人看去原是宋國公賀若弼在那里大叫著。
“高丞相,賀伯伯,你們也都看到了廣通渠給黎民百姓帶來的變化。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一條渠使得京城經過潼關與黃河中下游廣大區域連成了一體,促進了經濟貿易和人員的往來,促進了沿途城鎮的集中發展,就是這京城稅收也多了不止幾成。這種現象是以前未開渠時根本見不到的。再開鑿永濟渠,便能聯通我大隋疆域南北,沿途可興建十余座新城,一條永濟渠便能使冀州全境改天換日般興旺起來,更何況我朝早有征伐東北、遼東蠻族之意,這條渠今后便是我征伐之運糧之道,運兵之道。總之,與其留給后代子孫來造,不如用我輩的雙手來造,讓后輩萬代享我輩之益,念我輩之功。試問各位,有何不好?”
百官聽了楊二的豪言壯語,一時都無話可說,全都呆住了。就連楊素也張口無言,無法辯駁。
就在楊二等少數支持開渠的官員心中高興之時,突然只聽大殿內一聲高呼:“陛下,切莫相信晉王千歲之言。此言有違天意,若是開鑿新渠,天下必亂矣!到時激起各地民變,有心之人趁亂起事,我大隋危矣!”此話一出滿堂皆驚,就連楊二也感到震驚無比,猶如被暗處的一只箭射中心窩般。百官轉眼看去,原來高呼之人乃是內史令兼欽天監袁充。
只見袁充跌跌撞撞幾步來到文皇階下,撲到在地哭訴著:“陛下,老臣昨日夜觀天象,發現東方星空有異變之狀,天象主人間大亂,百姓涂炭。更兼有八顆小星明亮異常,突顯王氣,使我王大星光澤暗淡,此乃彼興我亡之兆。臣望天擺卦,算得有此天象者,皆因開新渠之故也!故新渠不可開也!望陛下莫作逆天之舉。”
袁充此番話語,頓時激起百官更大的議論。楊素等人暗暗得意,不住點頭。
“陛下,天象之事雖有些荒誕,但不如信其有,開渠之事不如再放置數年,不急于這一時。”右丞相韓洪出班奏道,他取的是折中之道,也不啻于否定了晉王之意了。
“陛下若是不信老臣之言,可宣身在京師的本朝國師袁天罡入朝,以證老臣之言無虛。”跪地未起的袁充為證自己,竟然抬出了當朝國師,得道的神仙袁天罡來,這讓楊二驚異無比。一時竟也無話可說,呆呆的看著這幾人的表演。
“好了,今日朝議到此為止,百官退下。開渠之事來日再議,退朝!”文皇見正反兩方涇渭分明,也不置所以,只得先將此議題押后再議。
楊二見父皇轉身去往后宮了,也只得輕嘆一氣,默然往殿外走去。
“小子,泄氣了嗎?”賀若弼不知什么時候靠到了楊二身邊小聲問道。
“呵呵!老國公見笑了,此事關系重大,不僅是動用百萬民壯,而且還需千萬兩白銀,數百萬石糧食方能成事。若是操作不當,動了冀州等地世家望族的利益,還真有可能激起民變啊!不過,這永濟渠遲早都要建,問題永遠擺在那里,遲建不如早建。早一天建成,百姓則早一天享有運河便利之益,哪有成功不付出代價的無本買賣?”
“呵呵!好啊!老夫沒看錯你,直管去作,老夫絕對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