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已經直指核心,周忱不敢回答,任何朝代晚期必然是土地兼并嚴重,土地集中到了什么人的手里,這話大家都明白可就是不能說??!
“既然恂如先生回答不出這個問題,那么再說下一個問題主弱臣強,為什么會出現主弱臣強的現象。你們儒家不是說君權神授嗎,怎么能夠以臣欺君?”
周忱現在有些后悔上來與太孫會面了,這位爺是想把天捅個窟窿嗎?
不過太孫的問題絕對是好問題,真的要是能夠實現太孫的問題也許大明真的就能跳出亡國的輪回。
周忱為自己的這個想法嚇了一跳,太孫的想法明顯對儒家有很大的意見,自己可是儒教子弟?。?
朱瞻基見周忱沉默不語,也不著急端起茶碗慢慢喝茶,等待他消化自己所講的內容。
周忱不愧是這個時代杰出的人才,沉思了一會兒,再次抬起頭來,眼睛已經有了異樣的光彩。
“公子可有替代?”
周忱問的含糊,朱瞻基卻聽得明白“有,全民教育,讓知識不再是少數人所掌握?!?
“公子,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若是開啟民智,天下能有幾時安定?”
又是愚民的論調,為何肉食者都想將百姓視作牛馬而牧之?究其原因就是容易管理,他們能夠得到更大的利益,百姓愚昧才容易被他們煽動。
“朝廷若是施政為民,官吏若是一心為公,百姓又怎會不知好歹,無非是有些人私心作祟罷了。若是民智開了之后都變成了狼子野心之輩,那現在這些人又怎么算?”
周忱無言以對,說百姓開啟民智難于管理,換個說法就是現在的讀書人不好管理嗎?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儒家的這一套理論真的是漏洞百出,有些說法更是自相矛盾,勸別人的時候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恨不得讓人都做殺身取義之事。
而輪到自己的時候就變成了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一句話就是有危險你上,有好處我占。
談到最后,雙方都默契的沒有提最后一個問題,前面的兩個問題不解決,后面的問題就是必然的,這就是幾千年華夏史血淋淋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