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午飯了,士兵們都陸陸續續返回營房休息,朱瞻基向將軍們提議去士兵的營房轉一轉,感受一下士兵的生活狀況。
在場的將軍哪個沒進過士卒的營房,千篇一律的大通鋪,基本上條件好一間營房安置一個小旗的士兵。條件不好的一個營房塞進二十名士兵,也不是不可能。
士卒對個人衛生狀況渾不在意,營房里的味道比茅房好不到哪里去,各種味道混合在一起,進去一回絕對不想再進去第二回。
太孫殿下為何要讓他們去看營房,難道營房里有他們所不知道的東西?
跟著太孫走進了一間營房,本來捂著口鼻的將軍們忽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捂著口鼻的手不由自主的離開了口鼻,營房的布置依然是大通鋪。鋪面干凈整潔,竟然沒有一點臟污的地方。
床鋪上整整齊齊的擺著十個被子,被子疊成了四四方方的豆腐塊。就連擺放也整齊的畫成了一條直線,就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
床鋪對面是一排木制的架子,架子上擺放著士兵的日用品。同樣是擺放的整整齊齊,老將們看的眼角直抽抽。
“擺的這么整齊東西還怎么用,誰腦子壞掉了,想出這種損人不利己的餿主意。”保國公朱勇心里藏不住話,一句話脫口而出。
眾人向看待傻子一般看著他,聽了朱勇的這句話,朱瞻基臉上的肉不自然的跳動了幾下。自己引以為傲的士兵管理辦法,竟然被人評價說是餿主意。
“保國公覺得,這是餿主意,你們豬窩一樣的營房與我這營房相比,如果你是士兵,你愿意住在哪里?”
“殿下這話說的,有干凈的地方誰愿意住那豬窩一樣的地方!”
“既然如此,士兵們住在干凈整潔的營房里是不是會感覺有歸屬感?”
“當兵吃糧,哪里來的歸屬感,不過是為了掙點賣命錢。哪里來的歸屬感?就是你的這些士兵,如果沒有軍法約束,一旦將要拉上戰場,有一多半都想當逃兵。”朱勇對歸屬感一詞嗤之以鼻。
嚴格來說朱勇說的沒有錯,大明的軍隊若不是有軍法約束,一旦上了戰場能有一半保持不逃走的就已經是精銳中的精銳。
正是因為士兵沒有榮譽感,幾十年后在土木堡才會被也先以少勝多,打了個全軍覆沒。
軍隊沒有使命感,士兵沒有榮譽感,這樣的士兵即使訓練再好,裝備再精良,時間一長也會變成一支不會打仗的軍隊。這也是封建軍隊,即使開國時的軍隊再精銳,承平幾年過后戰斗力就會直線下降。
朱瞻基見到過那支心中有著明確目標的軍隊所爆發出的戰斗力,那是一種極其強大的精神力量。
朱瞻基打算在他親手訓練出的這支軍隊里,注入思想的力量。眼下的大明最適合的思想教育就是華夷之辯,保家衛國。
對于朱勇的質疑,朱瞻基沒有做更多的解釋,只是強調通過這種細致的規定讓士兵明白什么是規矩,讓軍規的約束時時刻刻都提醒著他們,不敢行差踏錯。
與朱勇的心思簡單不同,張輔可是當代大明第一名將。他看到的結論與朱勇截然不同,在張輔看來,這樣的規矩長久堅持下來,會讓士兵對于命令有著潛意識的服從。
太孫殿下這是在給士兵塑形,經過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的約束之后,這些新兵就會從一個普通百姓變成一個合格的士兵。
看破不說破,張輔并沒有就營房的規矩發表任何看法。反倒是對營房里的士兵很感興趣,連續進了幾個營房,發現所有的營房都是一樣的標準。
這說明太孫的軍令執行的非常徹底,一千人的軍隊不是那么好帶的。就算放到大明經制之兵里,一個千戶的職位也不算低了。
這會可不是明末武將如豬狗的時代,現在的武將含金量比文官還要高。
武將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