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眾臣都在歌功頌德之際,太子朱瞻基走下丹陛跪倒在地高聲說道“兒臣有話要說!”
“你說吧,朕聽著呢!”朱高熾看到太子親自下場,心中有些不痛快,有什么話不能散朝之后回到后宮再說嗎?
“陛下!去年大軍征伐草原大勝而回,適逢文皇帝山陵崩,朝廷一直騰不出手來。大勝之后士卒應(yīng)有的獎賞沒有,大軍戰(zhàn)死受傷的士卒到現(xiàn)在還沒有拿到撫恤,臣懇請朝廷撥下款項,用于有功將士的賞賜和傷亡士卒的撫恤。”
“太子殿下,朝廷不是已經(jīng)封賞了各位有功之臣了嗎?”管著兵事的輔臣楊榮說道。
“楊師傅認(rèn)為大明只依靠幾個將軍就能打贏阿魯臺嗎?捕魚兒海傷亡的五萬將士可都看著朝廷呢!”
朱瞻基對于文官對普通士兵的冷血非常不滿,這種蔑視是從兩宋將普通士兵侮辱為賊配軍開始。
在他們眼中兵與匪并沒有多少區(qū)別,更為關(guān)鍵的是不管文人多么驚才艷艷,也敵不住士兵手里的一把刀。
只有在人格上徹底的將軍人打倒,讓軍人成為任人打罵的奴隸。他們才能為所欲為,等到有一天一個一品的武官能被一個七品縣令踩在腳下的時候,大明也就徹底完了。
“當(dāng)兵吃糧,朝廷已經(jīng)按月發(fā)給了士卒錢糧,士卒為國征戰(zhàn)就是他們的本分。從當(dāng)兵那天起他們就應(yīng)該有為國捐軀的準(zhǔn)備,上了戰(zhàn)場哪有不死人的。
眼下朝廷的錢糧都在緊著遷都使用,京師的皇宮需要修繕,各部衙門也要修繕。百官從北到南的搬遷也要給予一些補償,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士卒們再忍耐一些時日,等到朝廷寬裕一點的時候,自然會將他們的撫恤發(fā)下去。”
“楊師傅可知一個士卒在你的眼里不過是一個數(shù)字可是在一個家庭里可能就是頂梁柱,一家人也許就指望著男人這點軍餉過日子。
現(xiàn)在人死了,一個家庭的天也就塌下來了,朝廷若是再扣著撫恤不發(fā),不知要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
我大明將士可都盯著朝廷呢,朝廷不能讓大明的將士流血又流淚。將士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朝廷不能讓百萬將士寒心啊!”說完朱瞻基以頭觸地不再抬頭。
這已經(jīng)是犯顏直諫了,大殿內(nèi)的群臣誰也沒有想到皇太子居然會如此為了普通士卒張目。
文官們覺得太子小題大做,一群丘八而已,賤命一條死了就死了,只要手里有錢糧,隨時又能拉起十萬兵馬。犯不著為了幾個死人跟朝廷遷都的大事作對,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再說太子殿下不好好讀圣賢書學(xué)好治國之道,管這些丘八的事做什么,我等讀書人才是天下正道。
武臣勛貴一邊都是為太子捏了一把汗,這個時候和皇帝陛下對著干,影響遷都百年大計,那不是吃力不討好嗎。?
不過太子的話說出了帶兵之將的心聲,若是戰(zhàn)勝之兵的賞賜不發(fā),傷亡士卒的撫恤不給,以后再有戰(zhàn)事士卒怎么可能會拼死作戰(zhàn)。
現(xiàn)在的勛貴武臣還不是土木堡之變后的勛貴武臣,他們的心里還有熱血。還愿意為了功名去拼搏,可是失去了士氣的士卒又有什么戰(zhàn)斗力可言。
皇太子說的沒錯,撫恤不僅僅是發(fā)給死人的,更是發(fā)給活人看的。大明百萬之兵可都盯著呢,若是撫恤長時間拖著不發(fā),軍心必然動蕩。
然而在文官的眼里去年捕魚兒海大勝大勝之后,阿魯臺幾年之內(nèi)已經(jīng)沒有了向南侵犯邊墻的能力。朝廷在軍隊的投入完全可以削減下來,現(xiàn)在朝廷可是到處都缺錢糧。
對于文官來說,武臣最好的地位就是送死你去,功勞我收。打壓武臣是皇帝與全體文官的共識,只是這話無法說出來而已。
朱高熾坐在龍椅上看著跪在丹陛下的朱瞻基心中怒火升騰,翼善冠下的珠簾后是朱高熾陰晴不定的臉,這逆子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