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條件贖回。官府還承諾為每一個家庭分配一頭耕牛,以提高耕田的效率。
聽到這樣優厚的條件,老百姓扭頭就走,這樣好的條件能是給老百姓的嗎?官府不伸手多要錢糧就已經是良心官府了,還能指望官府給老百姓好處。
朱瞻基知道了老百姓的想法之后,心中異常苦澀。這就是朱明留給老百姓的直接印象,自古興亡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想要改變老百姓對官府的固有印象,所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信任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立起來的,有時候真的需要實實在在的投入。
看來只有讓得到好處的老百姓親自現身說法,才能夠讓老百姓相信官府這一次是真的不一樣了。沒有辦法,官府的欠賬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朱瞻基不想為文官的惡政買單,未來邸報的宣傳,推出的惠民政策都是以皇帝私人的名義,與朝廷無關。
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未來收田稅的不是皇帝,而是朝廷的內閣與文官,皇帝一文錢都沒有拿。
邸報還要大力宣傳皇帝規定的田稅只有三十稅一,皇帝從來就沒有說過要加征損耗。這個損耗本就不應該讓老百姓出。這些宣傳一旦深入人心,百姓就會對下鄉收稅的胥吏產生疑問,這些胥吏到底在給誰收稅。
按理說做為大明最高統治者,不應該挑動官府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可是不把這些矛盾公開出來,在老百姓的眼中,代表朝廷的皇帝永遠都是惡的。
這種惡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
士大夫明知道自己的貪婪早晚都會讓天下大亂,卻依然會繼續貪婪。這就是人的本性,貪婪與欲望就是人類社會進步和毀滅的雙生子。
既然遲早要爆發,朱瞻基要做的就是提前將其引爆,當這種官府與百姓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爆發沖突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這種小規模的民亂并不會對社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對官場的沖擊卻是致命的。
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才是朱瞻基徹底解決大明土地問題的時候,在這之前朱瞻基會放任士紳兼并土地,官員盤剝百姓。只有人為的制造出大量的流民,才能給工業充足的勞動力,以及為海外移民充足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