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錢衡量好壞。
眾人不知道皇帝為何總有一種要被迫害的急迫感,如今只有大明欺負人的份兒,哪里有人敢欺負大明。不過皇帝居安思危的想法是對的,至少能讓大明能夠保持高度的警惕之心。
“陛下,臣覺得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匠人的努力,任何一個匠人都有可能讓技術進步一個更高的階層,臣建議向海外遷徙人口的時候,一定要甄別是否是有技術的工匠,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工匠絕對不能離開大明的范圍。”唐三任對技術改變生活深有體會,若不是人工孵化技術成功,房山縣的養鴨事業還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發展起來。
“季重說說,什么樣的技術才是大明最應該控制不流出海外的?”朱瞻基對唐三任有這樣的想法感到高興。
“臣覺得比如瓷器制造,養蠶技術,我大明獨有的茶葉種植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業技術一律不能外傳,尤其是制鐵技藝更是重中之重,一旦海外之人掌握了先進的制鐵技術,就等于掌握了武器制造,一旦有人叛亂就會增加我們的平叛的難度。”
“季重說的這些技術很重要,這些技術確實不能落入外人的手里,不過還有更重要的技術更加不能落入外人的手里。”
“還有什么技術是不能流入海外的?”唐三任還真不知道大明還有什么更能拿得出手的技術儲備。
“是這里!”朱瞻基指了指自己的頭說道“其實任何技術只要條件成熟就能出來,最重要的是給技術的發展創造條件。
比如說大明的匠戶制度,工匠活的生不如死,這樣的制度,工匠還有研發新技術的愿望嗎?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技術要如何傳承下去,難道還是如以前一樣口口相傳,一旦有掌握技術之人突然離世,很可能一項技術就此失傳。”
“陛下!臣明白了,是書籍,書籍才是技術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們所學的學術都是從前人的書籍中獲得,再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技術也是需要書籍化保存的,這就是陛下要求工匠必須要識字的真正原因,只有識字才能記錄,有了記錄技術才能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