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運來了,卻不能放開了售賣,朱瞻基敢保證,只要放開售賣,那些人必然會大肆搶購,與普通百姓爭奪口中食。
至于百姓死活,關他們什么事!又不是他們不賣糧,是皇帝陛下不讓賣。
瞧瞧人家這如意算盤打得,好處撈足了,黑鍋卻是皇帝的。朱瞻基豈會讓這些人的如意算盤得逞,怎么辦呢?后世有現成的例子,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實行配給制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公平。
寶鈔司在朱瞻基登基后就被勒令不再發行寶鈔,然而在停止發行寶鈔大半年之后,卻又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那就是印制糧票。為了最大限度的防止偽造,朱瞻基特意交待使用了字母暗記,這樣的暗記組合放在票面最不起眼的位置,不仔細看都發現不了。并且糧票當日購買當日兌換,隔夜之后就自動作廢。
京城百姓可以持戶帖到大明門外按照糧食價格用銅錢兌換糧票,每個戶帖按人口每口人每天只能購買一斤糧票。
也就是說你家里有五口人,你只能購買五斤糧票,然后憑糧票購糧。想買糧食你就得有糧票,不然你有多少錢也買不到。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不讓那些人渾水摸魚鉆了空子,因為這糧食只針對京城百姓出售,非京城百姓是沒有資格購買的。
這么做不是歧視非京城百姓,而是為了控制有些人的惡意購買。再說今年不是大比之年,朱瞻基也沒有開恩科的想法,非京籍百姓這個時候逗留京城要么是投親訪友,要么就是路過京城。他們能不能買到糧食對他們自己影響都不是很大。
背后有人的商人,正準備磨刀霍霍大肆購買運進京城的糧食,在短時間內將這些糧食消耗掉。沒想到皇帝一個糧票規矩,讓他們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憑著戶貼購買糧票,他們這些人哪里敢拿著戶貼前來購買糧票,那不是自己自投羅網嗎?一群商人聚集在一座隱秘的院子里,聽著下人不斷稟報著糧食進京后的各種消息。紛紛咬牙切齒的咒罵“這是什么人出的這么陰損的主意,要將我等往死里逼啊!”
一人小聲說道“要不我們就認了吧,皇帝不是說以后商人從事什么買賣該怎么交稅,都會通過邸報明明白白的告訴大家,邸報沒有說的稅,那就不用交。”
“你想什么好事呢,十稅一的稅你愿意交啊,再說哪有當官的不撈好處的,皇帝也不會天天跟著當官的四處收稅,那些官吏怎么收稅,皇帝又怎么能看見。沒有我等供奉,他們憑什么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可是邸報上不是說了,以后商人不歸地方官府管,而是歸皇帝管。咱們現在要交的稅就是給皇帝交的,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咱們如此對抗皇帝,萬一皇帝一怒之下將我等都抓了去戍邊可怎么辦?”
這話一出,重商人神情都是一黯,他們是商人,雖然手里握有大量金錢,但卻沒有任何的地位。只能依附于權貴身后辛苦奔忙,大半的利潤都進了權貴的囊中。
若是皇帝真要下手捉拿他們,這些權貴絕對不會為了他們與皇帝大起沖突,沒有他們權貴們隨時會找到有其他人頂替他們。
商人們知道自己在權貴眼中就是個錢袋子,用完了錢袋子還留著干什么。對于這樣的社會地位商人們是不甘心的,他們一直在通過金錢的力量影響權貴,并且也在培養自己的子侄,總有一天商人們的子侄也會進入官場。
商人子弟不允許參與科舉,不過就是一紙空文,地方官府隨便立個名目,比如過繼等方式就能將商人子弟改成民籍,就算是查出來是地方官所為都找不到任何違反律法的地方,朝廷可是允許過繼的,繼子與生子是享受同等權利的。
然而商人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社會地位低下,如果斗爭激烈的時刻,他們絕對會成為斗爭的犧牲品。這一次的反對新政說穿了其實是文官在與皇帝爭奪權力,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