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和大哥都沒有聽明白王二說的什么奉旨回家是什么意思,又或者即使聽明白了也聯想不到兒子的身上。
兩人幾乎是異口同聲的問道“奉什么旨啊?”
“當然是奉了皇帝陛下的圣旨!”
“二子!你能見到皇帝?”娘聽到皇帝兩個字顯得很激動。
“從兩年前與那時還是太子的皇帝陛下分別后,最近因為皇帝陛下要調兒子去天津衛當差,才第一次見到皇帝陛下。”
“皇帝是個什么樣的人,能跟娘講講嗎?”
“娘慎言,作為臣子哪里能背后議論君父!”
娘沒想到兒子一口就拒絕了談論皇帝,有些不高興的說道“老婦也是因為皇帝陛下帶給了我們這些莊戶人好日子,才想著皇帝陛下是個什么樣的人?”
王二經過幾年的歷練早已不是當年的山村小子,別的不懂謹言慎行這四個字還是明白的。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看似這些閑聊的話,哪一天傳到有心人耳朵里,一個謗君的罪名就少不了。
趁著娘說到皇帝陛下改變了村民的日子,將話題岔開問道“您不說兒子還正想問呢,兒子回來發現村子里有好多人家都在蓋房子,咱們村已經富裕到隨便一家人都能蓋的起磚石房子嗎?”
娘沒聽到自己想聽的話,就不想再說話,娘不說話,大哥便接過話說道“你當兵走了以后,當時還是房山縣的縣衙開始鼓勵咱們挖塘養魚養鴨,當時大家誰都不愿意,縣衙也不逼著大家強迫大家養。為了證明這條路行得通,縣尊唐老爺親自帶著三班衙役挖塘養鴨,養魚。
很快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縣衙養的第一批鴨子可以出欄售賣了,唐老爺親自到京城跑銷路。
緊接著京城就出現了一家烤鴨店與咱們房山縣簽訂了統一購鴨的協議,咱們負責養,他們負責收,只要有鴨子他們有多少收多少,而且價錢公道。
第一批養鴨子的百姓都是如你一樣有人當了兵的人家,咱家也是那時候開始挖塘養鴨養魚,
剛開始的時候咱也是提心吊膽的,一方面是不知道這個所謂的生態養殖行不行得通。另一方面擔心花大力氣養出來的鴨子沒人要,砸在咱手里。
當時大家伙的擔心是就算是養,可是也沒有本錢啊!好在縣衙給我們這些人家了借款,約定賣了鴨子再還錢,利息只收一成。
這樣好的政策,咱老百姓哪個不愿意,于是房山縣的養鴨業就開始發展起來,后來縣衙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能夠大量的出產鴨苗,使得自家母雞孵蛋的方式漸漸被淘汰。
老百姓都把自家種鴨產的鴨蛋交給縣衙,然后繳納一些費用,領取鴨苗,有了大規模的鴨苗,房山的鴨子就形成了規模,不但有京城烤鴨店來收購,還有很多外地的客商也慕名而來收購鴨子。順帶著把塘里作為副業養的魚也打開了銷路,站在咱房山的鴨子和魚已經成了百姓的主要營生,反倒是種地成了副業,除了種一點兒口糧,其他的全部種鴨子能吃的飼料。”
王二靜靜地聽著大哥的描述,敏銳的發現大哥始終沒有提納稅的事,難道官府已經不納稅了嗎?
“大哥!大家都不種糧,那糧稅如何繳納?”
“糧稅已經折成錢繳納了,縣衙與咱們約定好了,以每年開春后一個月的糧價的平均數為標準計算糧稅,把原來繳納的所有糧稅、雜稅合在一起統一按照十稅一進行繳納。
只要咱家土地不變,每年繳納的糧食總量不變,所繳的稅錢上下浮動也不會太大。養鴨也是一樣,因為咱們都要從縣衙領鴨苗,哪一家養了多少鴨子,縣衙都有記錄,鴨子售賣時一樣按照十稅一的標準征收。”
王二雖然不懂稅務知識,但是對房山目前的征稅方式還是頗有微詞,這樣的征稅方式在糧食輸入穩定,糧價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對百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