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見到朱瞻基的時候,就發現皇帝有些不高興,不同于范安跟在皇帝身后大氣不敢出,鄭和仗著資格老,行禮過后問道“陛下可有什么煩心事?”
“別提了,鄭和你說外人反對我也就算了,可是朕的皇后也不支持朕,你說朕這個皇帝當的是不是有些失敗?”
皇帝陛下沒頭沒腦的話,聽的鄭和一頭霧水,也不敢貿然回話,只能順著皇帝的口風說道“臣覺得娘娘恐怕也有苦衷吧!”
“她有什么苦衷,就是不舍得孩子吃一點苦,你說這孩子從小要是不吃點兒苦頭,長大了可怎么辦?”
鄭和明白了,這是天下最尊貴的兩公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產生了分歧。
“陛下!您是想讓長公主多了解一些民間疾苦嗎?”
“也不全是,主要是讓孩子的童年就該有童年的樣子,最起碼也該有個朋友,有個玩伴。
朕想著讓昌平公主去房山的女子學堂讀書,順帶著也能認識一些和她一樣年齡的孩子。
可是皇后擔心公主在學堂里會吃苦頭,舍不得讓她一個人去學堂。生怕在學堂里吃不好、住不好,還擔心別的孩子會欺凌于她。
朕倒是理解皇后這個當娘的,可是朕讀史發現,往往開國之君了解民間疾苦,能夠制定對百姓有利的政策,百姓的日子在開國的時候往往是最好的。由于第二代君主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之下對天下的了解基本上也差不多,執行的政策往往都是在第一代君主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所以第二代君主大體上也不差。
再往后的君主就很少能有親身體會庶民百姓艱辛的機會,他所知道的民情都是從大臣的嘴里得知,天下具體是什么情況,他是不知道的。
這樣的君主無論多么聰慧,他所制定出的政策往往都是不接地氣的,聽起來不錯,卻沒有執行的土壤。一旦強行推行,良政就會變成惡政。”
“陛下真乃圣明之主!一席話說透了千古興衰,不過君主不能輕動是有現實的原因的,君主乃是國之象征,身負江山社稷之重,出行都是前呼后擁方能彰顯帝王之威儀。
皇帝出行一次所造成的花費都是數以十萬計。這樣的行動一年來上幾次,朝廷的稅賦只夠支撐皇帝的出行,天下的稅賦就這么多,皇帝多花一些,朝廷用于朝政的錢糧就會少上一些。
這也是大臣們不愿意皇帝離開皇宮的主要原因,所有的借口不管說的多么冠冕堂皇,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問題。”
“正因為朕知道自己不能輕動,所以才希望皇族子弟都能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體察黔首百姓的所思所想,等到有一天登上帝位,才能更加準確的制定大政方針。
劉病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是沒有他長于民間的經歷,他也未必能夠開創出媲美于漢武盛世的昭宣之治。
這也是朕想要皇族子弟出外讀書的原因之一,讀書讀的不僅僅是書,還有人情世故,世情百態。皇家子弟只有融入其中才能看到表面之下的東西。
可是皇后這一關不好過啊!”
“陛下!皇后不是不愿意讓長公主去讀書,而是擔心學堂的環境長公主不適應,若想讓皇后放心,陛下就應該帶著皇后去看看學堂的環境,只要皇后確定學堂是個好地方,能夠讓長公主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皇后不但不會反對,還會非常贊成的。”
鄭和一語驚醒夢中人,沒錯啊!可以帶皇后看看學堂的環境,師資力量,以及所教授的內容,說不定皇后就會從反對變成全力支持呢!
“鄭愛卿可著實給朕提醒了,沒錯啊!皇后不放心那就讓她去親自看一看學堂,朕相信只要親自去學堂看一看,皇后一定會喜歡的,朕有信心!”
“陛下是當局者迷,臣是旁觀者清!”
“說得好,所以才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話,你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