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布政使司徹底的平定下來,有影響力精英階層在平叛的過程中被明軍一網打盡。普通叛軍士卒在經過甄別之后,將分批送到南洋各地,經過勞動改造以后,與大明移民一起混合編制成新的移民村落。
而交趾留下的土地則用來安置大明遷徙過的移民,交趾這片土地從此必須牢牢的掌握在大明的手中,成為大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剩下的均田地,定賦稅,以黃福為首的交趾地方官員自然能夠辦妥,朱瞻基只要做好地方的監督就能掌控大局。
宣德三年春,第一批成品的粗呢布匹成批量的生產出來,放到大明市場上進行銷售,卻遇到了冷遇。窮人家中基本都是男耕女織,對布匹的需求是差不多就是零。城池中的普通百姓倒是需要買布,可是對這種厚重的布匹并不喜歡。
這種布匹貼身穿在身上,由于羊毛的粗纖維不能徹底順服,刺到人的皮膚上會引起瘙癢。沒賣了幾匹布口碑就徹底坍塌,即使賣的再便宜都無人問津。
天津工業區負責毛紡織業的掌柜,心急火燎的找到了負責天津工業區的胡元澄,希望胡元澄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不然所有的布匹都積壓在庫房,也不是辦法。
負責毛紡織廠的掌柜是女子營地出身的女子,名字叫黃繡娘,因為紡織技藝高超,被選中負責籌建天津毛紡廠。
黃繡娘第一次被委以重任,一心將精力投入到毛紡廠建設上,在黃繡娘的努力下,毛紡廠建設的進展很快。
毛紡廠采用了新式立式紗錠紡紗機,水力帶動水車作為動力紡紗,一臺紡紗機能夠同時帶動四個紗錠,紡紗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草原的上羊毛,經過簡單的去除雜質的加工,源源不斷的送到天津進行精洗。這一道工序需要大量的水源,還有大量的純堿。大規模的制造,指望草木灰很不現實。
于是到草原上尋找堿淖就成了勢在必行之事,與阿魯臺的協議中,草原上的堿淖大明有優先使用的權力。對于這種周邊連草都長不了幾顆的苦水淖,阿魯臺并不在意,漢人愿意要那就拿去好了。
當時負責談判的李擎卻不這么想,一定要落實到紙面上,雙方之間占股的比例都要說好,免得之后產生糾紛。
阿魯臺看到李擎這么認真,便獅子大開口漢人使用堿淖,韃靼部要兩成的利益。
本以為這樣的要求會被漢人拒絕,沒想到李擎一口答應了下來,不過有個要求就是韃靼部必須對漢人在草原上的工作提供保護,不得使漢人在草原上受到傷害。
阿魯臺一口答應了下來,這又不是漢人來爭奪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場,保護漢人他們也能得到利益,何樂而不為。
純堿在大明越來越受歡迎,隨著發面的面食在中原普及,純堿的需求就形成了井噴式的增長,畢竟草木灰提煉純堿的效率太低,而且成本更加高昂,更重要的一點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草木灰能夠溶出純堿。
還有一點就是草木灰是農家非常優良的肥料,農家都是用草木灰充當鉀肥。若是有穩定純堿供應,那就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所以草原的純堿一經投入市場就引起了搶購,負責銷售皇家糧業不得不進行限購。然而即使是限購,也依然無法阻擋百姓的購買熱情。
阿魯臺沒想到他們這看似毫無用處的苦水淖竟然能夠換來錢糧,讓他喜出望外,主動要求李擎加大純堿的生產,并為李擎尋找更多的堿淖。
毛紡廠有了穩定的純堿供應,羊毛的清洗效率提高了很多,可是清洗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問題,這些清洗過程中所排出的廢液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廢液排到海河中造成了海河的局部的水質變差,就連河中的魚蝦都成片的死亡。這個時代雖然沒有環保組織,但是不代表周邊的百姓不知道這樣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