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開業第一天,圍攏在銀行周圍的大都是看熱鬧的吃瓜群眾,真正選擇存錢的百姓很少,一方面是大家都在觀望,看看銀行說的存錢給利息是不是真的。另一方面就是老百姓還都是很窮,誰也不愿意拿出自己的血汗錢去冒這個險。
銀行的開業是雷聲大雨點小,不過朱瞻基卻一點兒都不著急,等到第一批存款的人嘗到甜頭,后續存錢的人會越來越多。
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放貸,只要有人急需用錢,自然會想到來銀行碰碰運氣。
與此同時銀行還推出了銀幣兌換業務,所有人都可以拿自家各種形制的銀塊來銀行進行免費兌換。
銀幣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好評,畢竟比起黑乎乎的銀塊,白亮亮的銀幣看起來更吸引人。
反正是免費兌換,一兩換一兩,咱也不吃虧,而且這銀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好計算,省去了用稱稱重的麻煩。
用稱稱重總會出現一些重量上的爭議,商家與顧客都是不勝其煩。而銀幣上面已經標注好了重量,一兩就是一兩,一錢就是一錢,找零都非常方便快捷。
尤其是商家在使用過銀幣之后,發現了這銀幣的便利性,更是不愿意再使用塊狀的銀子。
銀幣的使用以一種讓朱瞻基感覺不可思議的速度在普及,朱瞻基為了確保兌換,可是提前備足了一千萬兩的銀幣。
然而這一千萬兩的銀幣沒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全部兌換出去,造幣廠為了供應市場的需求,開始全力制造銀幣。一個月的兌換下來,光是銀銅差價就讓朱瞻基足足賺了一百萬兩銀子。
這還真是暴利啊!朱瞻基不禁感慨,難怪后世那些開銀行的哪一個都是富甲一方,甚至都可以稱作富可敵國。
賺取到利潤的同時,朱瞻基也發現了這里面的隱患,若是士紳大戶也發現了這鑄幣的利潤,紛紛私造貨幣怎么辦?
這種私造的貨幣,不僅質量上得不到保證,而且還會影響到皇家銀行的信譽,畢竟在貨幣市場上有一種現象叫做劣幣驅逐良幣。
老百姓花錢的時候一定是先把手中破損的錢花出去,然后才會花好的錢幣。時間一長好的錢幣就會沉淀在百姓手中,市場上流通的都是劣質的錢幣。
為此朱瞻基下了一道措辭非常嚴厲的圣旨,大明的造幣機構只有一個,那就是大明皇家銀行,任何其他人私自造幣一經查處——誅九族!
這道圣旨公開刊載在了大明邸報上,不敢說做到了人盡皆知,也做到了大明有點兒身份之人都知道了皇帝的這份旨意。
沒有人會懷疑皇帝的決心,雖然他們現在看不到造幣的利潤點在哪里,不妨礙他們知道造幣是有利潤的。
不然以皇帝那商賈的性子,怎么會如此強硬的做出表態,朱瞻基的這份圣旨不但沒能夠阻止造假的出現,而且還給造假者提了醒。
未來的好長時間,錦衣衛與東廠都在為抓捕造假者而奔波。
造假者很容易就能知道銀幣利潤的秘密,銀和銅的熔點不一樣,只要放在火上一燒也就一清二楚。
不過由于造假者并不知道寶源局造幣廠的銀幣是沖壓出來的,他們還是使用模具鑄造,制造出來的成品不但外表光澤度不夠,就是銀幣上那些防偽的標志也是粗制濫造。
用過真銀幣的人一眼就能認出真假,不過即使是是如此粗制濫造的銀幣依然有市場空間,甚至一些奸滑的商人故意使用偽造的銀幣。
老百姓拿到這些偽造的銀幣去交稅,結果被官府拒收,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
打擊偽造貨幣,一方面是維持大明皇家銀行的權威,另一方面也是保護百姓避免彌受損失。
在錦衣衛與東廠聯合執法下,連續端掉了多個造假的黑窩點,將這些黑窩點連根拔起,并且牽連了他們的九族親族。
皇帝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