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跟隨著瓦剌的使臣隊伍從寧夏城(前文說銀川有誤,都是一個地方)開始出發(fā),一路向東行走。
蒙古人行走的路線基本上就在邊墻的內(nèi)線,由各個邊鎮(zhèn)的邊軍輪流護送。
從寧夏衛(wèi)一路經(jīng)過榆林衛(wèi)、綏德州、在府谷縣乘坐羊皮筏子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布政使司,過朔州、大同、宣府從居庸關進入京畿之地。
這些蒙古一路行來路過的都是邊鄙之地,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基本上都屬于軍戶屯田的區(qū)域,并無多少民戶。
也先發(fā)現(xiàn)這些地方的百姓貧苦異常,都沒有瓦剌牧奴生活的好,心中不禁懷疑,這就是號稱天朝的大明嗎?
不都說大明境內(nèi)百姓富足,怎么自己看到的與聽說的不一樣呢?
年輕的也先心中種下了懷疑的種子,如此貧窮衰弱的大明,為何卻能養(yǎng)得起那么大規(guī)模的軍隊,還能有那種比弓箭厲害的多的火器。
直到進入居庸關,來到京城近郊也先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才是大明的富裕之地。京畿之地密集的村鎮(zhèn),連綿不絕的田地,到處都是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
進入宣府之后,陪同也先的官員換成了對外交往司主事李擎,李擎從現(xiàn)在開始不但要一直陪同著瓦剌使節(jié)團隊,接下來的互市談判也是由他全權負責。
這個時候的也先還不是二十年后那個在土木堡一戰(zhàn)覆滅大明五十萬大軍的蒙古梟雄,畢竟是個年輕人,看到京畿之地的繁華,指著官道兩旁的村莊不禁問李擎道:“李主事,大明這樣地方多嗎?”
李擎搖搖頭說道:“也就京畿之地好一點,其他地方跟你一路看到的景象差不多,百姓都是艱難求活。大明委實是難啊!”
也先心里就是一動,若是大明都是如此的窮困,瓦剌想要多要一點兒好處恐怕不容易啊!
李擎早就得到了皇帝的交待,不要向這些蠻子展現(xiàn)大明的富有,而是要展現(xiàn)大明的貧窮,讓這些蠻子感覺打劫大明并不能得到什么好處。
這也是讓使者一行人沿著邊墻東行的原因之一,這些地方都是未來瓦剌有可能襲邊的地方,大明一方面展示的是百姓的貧窮,另一方面又向瓦剌使者展示明軍的兵鋒之利。
這些使者回到瓦剌自然會向脫歡稟報在大明的所見所聞,當脫歡聽說大明的邊墻之地比瓦剌還窮的時候,而且軍隊還十分的彪悍,脫歡就會去琢磨打劫大明的邊墻到底值不值得。
當也先看到了京城高大宏偉的城墻,徹底被震撼住了,這樣一座雄城要多少人才能攻破?
就是把瓦剌所有的青壯勇士都拉出來也未必能夠攻上城墻,大明只要守住這座大城,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與京城相比,一路行來看到的那些城池都是鄉(xiāng)下土財主的大院,就算是大同宣府這樣的邊鎮(zhèn)雄城與京城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
繞著城墻走了大半圈,從麗正門進入京城,將也先一行蒙古人安置在鴻臚寺理藩院內(nèi),李擎進宮去見皇帝。
作為天子近臣,李擎在承天門外等候時間不長,就有小黃門將他領進紫禁城。
雖然是天子近臣,但這是李擎第一次進宮,一路上跟著小宦官,偷眼打量著兩邊金碧輝煌的建筑,穿過一座又一座的城門,終于來到了一座宮殿門前。
小宦官囑咐李擎在門外站著別動,等候皇帝的召見。不一會兒工夫一個熟人出現(xiàn)在李擎的面前,向他招呼道:“李掌柜,跟咱家來吧!”
李擎抬頭一看正是皇帝的貼身大太監(jiān)范安,如今已經(jīng)是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而且還管著東廠,是地地道道的大權在握。
趕緊上前拱手行禮道:“李擎拜見公公,多日不見公公別來無恙?”
“托皇爺?shù)母#奂覠o病無災好的很,都是自己人就別來這些虛的了,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