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明白,這就是自己根基太淺的原因,皇帝手下沒有合用之人一樣是孤家寡人。
想了半天也想不出特別合適的人選,索性暫時不想了,先把程蘆山叫進來談一談。
程蘆山進了州衙二堂,就見皇帝坐在正位上,唐知州在右邊側位上,趕緊上前行禮。
朱瞻基擺擺手說道:“這里不是皇宮,沒有那么多規矩。老程來房山任職幾年了?”
“臣洪熙元年來房山任州同知,如今已經四年多了?!?
“你對房山的印象如何?”
“富!”
程蘆山的回答就一個字,卻已經說明了房山如今的大眾印象。這個回答如果是往來客旅,沒有問題。
可是出自于一個房山州的二把手嘴里就有問題了,一個房山州官員只看到了房山的富庶,卻看不到房山富庶背后的原因,這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僚。
唐三任此前對程蘆山的評價還真不是貶低于他,而是盡量往好說了。
事實上程蘆山人生不惑之年才遇到朱瞻基這個生命中的貴人,此前不過是一個只識了幾個字的普通文書。
是朱瞻基教會了他們這些人記賬的本事,這些人才一個個的漸漸嶄露頭角,最出彩的要數對外交往司的李擎。
朱瞻基也無法怪程蘆山沒有成長,畢竟四十多歲的人了,思維方式早已固定,又沒有什么人生閱歷,能在佐貳官的任上兢兢業業的干好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朱瞻基已經打消了讓程蘆山出任房山州知州的想法,等到什么時候控制了一個普通縣城的時候,再讓他先從百里侯做起吧!
回到京城后,朱瞻基就收到了夏元吉病重的消息,讓朱瞻基本來就因為人才不足而煩躁的心情更加的煩躁。
立刻下旨太醫院不惜一切代價救治夏元吉,不為別的,只為這個一直在戶部任上兢兢業業的老人能夠多活幾年。
然而醫生治得了病,卻救不了命,夏元吉還是沒有熬過正月,皇帝下旨贈太師,謚號“忠靖”!
夏元吉的逝世在大明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老大人故去后戶部尚書出缺,兩位侍郎資歷尚淺,經過一番利益交換之后。
兵部尚書張本改任戶部尚書,兵部尚書由張瑛暫代,這位原本歷史上是入閣成為了閣臣。
不過朱瞻基把內閣穩定在了五人,由三楊、金幼孜、陳山共同執政。
在朝廷進行調整的過程中,朱瞻基發現了一個人的名字,此人名叫況鐘。吸引朱瞻基的不是這人有多少才華,而是這人是小吏出身,卻一步步的做到了禮部郎中的四品高位。這樣的例子也就在明初才能有,往后選官制度僵化之后,非科舉官再想登上高位難如登天。
這樣一個人,要么是真才實學,要么就是八面玲瓏。
唐三任一旦離任后,房山就會缺少主官,不過房山知州是五品官,況鐘是四品高官,去當房山知州就是貶謫。
這就相當于后世把地級市的市長調去縣級市去當市長一樣,降職無論什么理由,說出去都不好聽。
況鐘接到皇帝的召見,心中有些忐忑,這位新皇帝從登上皇位之后從來就沒有跟自己說過一句話,怎么突然就想起了自己。
不管心里怎么想,皇帝召見都不敢怠慢,等他來到乾清宮的時候,就看見幾位內閣閣老正從宮中出來。
況鐘趕緊躬身行禮,楊士奇微微頷首,楊榮卻把頭扭向一邊,他對這個小吏出身的官員很是不屑。其他幾位閣臣倒是沒有如楊榮一般不屑于與況鐘交集,可是也不愿多說什么,只是微微點頭示意。
這么多年況鐘受過太多的冷眼,早已習慣科舉文官對于他這種小吏出身官員的排擠,幸而他的恩主呂震一直對他提攜有加,才讓他在禮部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