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足夠車馬通行的街道,可是況鐘看著這整齊干凈的村落,總覺得哪里不對勁。
老仆的一句話點醒了況鐘:“老爺!若是老朽能生在這樣的村莊,每天含飴弄孫,哪怕就活一年也值了。”
孩子!沒錯!這村子怎么沒有嬉鬧玩耍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去了哪里?
“走!我們找個地方吃點東西,歇歇腳再走!”
幾乎每個挨著官道的村子,官道兩邊都有不少鋪面,一些心思靈活的村民即使沒有鋪面,也會在官道兩旁擺出自家的土特產,供來往的客旅選擇購買。
主仆二人選擇了一家比較干凈的小館子,小館子是夫妻店,渾家在前面跑堂招呼客人,男人在后廚收拾吃食。
主仆二人要一盤鹵鴨肉,配上一份兒鴨血粉絲湯,配上二兩高粱燒,鄉野味濃郁。
可惜現在剛開春,野地里的薺菜、苦菜、蒲公英等野菜還沒長出來,不然更加的野趣十足。
婦人上菜的時候,況鐘借機問道:“大姐!小店生意怎么樣?”
“還算不錯,比種田的收入要好一些,這兩年我房山百姓普遍都日子好過起來,外鄉的客人也愿意來我們這里做生意的,人多了生意就好做了。”
“某家路過幾個村子,怎么看不到村子里孩子們?”
“客人是外鄉人,第一次來我房山吧?”
“大姐好眼力,某是江西布政使司靖安縣人,聽說房山乃是我大明最富裕的州。前來房山游歷!”
“這就難怪了,我房山與大明任何地方都不一樣。您剛才說的大街上看不到孩子,那是因為整個房山的大一點孩子都去學堂讀書了。”
“讀書?”況鐘有些驚訝,房山這是要讓所有老百姓的子弟都讀書啊!房山百姓都這么富裕了嗎?
“是啊!只要滿八歲的孩子,不管是男娃娃還是女娃娃都必須要去學堂讀書,讀三年書之后,就要參加考試,若是考試過關,就繼續讀書,若是考試成績不好就回家跟著父母做事。”
“這樣都讓孩子去學堂讀書,家貧的人家能夠承擔的起孩子的束脩與筆墨紙硯的費用嗎?”
“孩子讀書不要錢,父母若是不送孩子去讀書,還是被官府處罰!”